走进大邑地主庄园,原来真实的刘文彩是这样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四川的大地主刘文彩有多凶恶狠毒,其可恶指数和南霸天、黄世仁在一个级别,只不过那两位都是文艺作品里的恶霸地主,刘文彩是实实在在的真人。关于刘文彩的凶狠案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他家庄园里的“水牢”,据说不招他待见的佃户或者爱惹事儿的人,就被他投入水牢,不见天日,痛苦不堪。这样的故事给我幼小的心灵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增多,我知道“水牢”这事儿属于子虚乌有,只是为了凸显刘文彩的坏而编造的桥段。但是刘文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却了解不多。假期里,终于有难得的机会去一趟四川大邑,实地看看著名的刘氏庄园博物馆。
刘氏家族的概况博物馆最主要的两块构成是刘氏祖居和刘文彩庄园。刘氏祖居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前院是一个晒坝,两边栽着一些常见的花草。里边的房子是四合院的布局,房子也并不高大。刘文彩父母的寝室、堂屋、佛堂、灶房都还按原样保留着,特别是灶房,就跟大多数中国南方的灶房一样。灶房前后开门,灶口放着一个又宽又矮的长凳子,那是烧火人的座位。
但刘文彩庄园就不同了,明显气派得多。这个庄园是刘文彩斥巨资陆续建立起来的。那么,刘大地主是怎么发家的呢?
刘文彩(-年),字星廷,汉族,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人。据刘氏族谱记载,大邑刘氏开山始祖刘应良系安徽徽州人,明朝嘉靖年间移民入川。(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一条,真是让鲍哥感慨,原来刘文彩的先人是从鲍哥的家乡去的四川。)到了第七代孙,刘宗贤中举,名闻乡里,其生三子:刘公晶、刘公敬、刘公赞。刘公敬有四子,长子刘文纲生三子:刘湘、刘元树、刘元职。刘公赞生六子:刘文渊、刘文成、刘文远、刘文昭、刘文彩、刘文辉。
各位看官,这段话里至少有两个知识点。一,刘文彩是刘文辉的亲哥哥。刘文辉何许人?解放前国民政府西康省的省主席,解放后共和国林业部部长。二,川军著名将领刘湘是刘文辉和刘文彩的堂侄子。若不是刘湘早在年就病逝,后面可能会立下更多战功。
据介绍,早年因家中孩子多,刘文彩无钱上学,在家照看小弟文辉,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文彩开始卖烧酒。亦农亦商,离乡不离土,这段早年经历让他对下层隐情、江湖内幕一览无遗。刘文彩、刘文辉各有所长:一朝一野,一军一商,堪称珠联璧合,正因如此,刘氏家族才能出没狂风巨浪30年而不倒。
刘文彩的财富大部分依靠刘文辉的关系而巧取豪夺是无疑的。但和中国所有的企业家的原罪一样,真正清白的发家者没几个。但发家后的刘文彩可能也并没有我们以往听说的那样恶劣,年,大邑县在评选对大邑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时,当地民众还一致首推刘文彩。
暗无天日的“水牢”刘文彩的“水牢”是怎么回事儿呢?
年,四川大邑县农妇冷月英在一次会议上说,她年刚生完孩子没多久因为欠刘伯华(刘文彩的侄子)的五斗租谷被他关进了他家的水牢七天七夜。这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上级有关部门受到这个事情的启发,就移发接木的把这事接到刘文彩身上,于年设计了《冷月英坐刘文彩家水牢》方案,他们的想法是想通过这个方案达到新旧社会对比的“想过去、看未来”的目的。没想到这个设计后来大火,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他们就真把那个小地下室灌满水,装上“铁囚笼”、“三角钉”等刑具,并安排了血印、血手印等,以供四面八方的来参观的人感受地主阶级这“无声的恐怖”。冷月英成了受苦受难的“活教材”,到处宣讲“水牢”故事,把自己描绘成了唯一一个从“水牢”里逃命出来的人。
年开始,刘氏庄园陈列馆派出专人,采访了70多名知情者,翻阅了大量文史、档案资料,对“水牢”刨根究底。经过一年多的奔波,水牢人证一个也没找到,物证同样不见踪影,始终查无实据,庄园陈列馆这才鼓起勇气,向主管部门送呈《关于“水牢”的报告》。报告称“综合人们掌握的材料,可以初步肯定‘水牢’是缺乏根据的”。后来有记者找到冷月英,冷月英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们追着我问什么?又不是我要那样讲的,是县委要我那样讲的,要问,你们问县委去!”年,四川省文化厅终于下达了“水牢恢复为鸦片烟库原状”的复函。于是,地下室的水抽干了,铁笼搬走了。有关水牢的一切印记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
今天去刘文彩庄园,“鸦片烟库”的字样还在地下室的口子上贴着。
栩栩如生的《收租院》庄园博物馆里还有一组全国闻名的雕塑——《收租院》。年,四川美术学院的14名师生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在刘氏庄园里创作了大型的泥塑群《收租院》,生动再现了历史上刘氏庄园“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的全过程。从艺术作品的水平看,这组雕塑确实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成功,阶级的对立和冲突得以很好地表现。《收租院》诞生后,人们更加认为刘文彩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地主,但事实上,可能是有出入的。
据说当年雕塑家们到大邑采风,找到几名刘文彩家的长工,想让他们谈谈刘文彩的“坏”,谁知道这几位长工说的都是刘的“好”,让雕塑家们很不满意。所以这组作品是反映了现实,还是艺术的拔高,鲍哥不是历史学家,也只是通过阅读不同的材料略知一二,这里就不做评判了。
不过,大凡了解旧日中国的人都清楚,地主乡绅阶层虽然不是大善人,但他们是维护社会生产、治安秩序的民间基础。不论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子如何来的,如果缺乏经营头脑和道德节制则难以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这一点,刘文彩与其时代大部分地主乡绅不会有很大区别。如他个人出资2.5亿元(折合当时多万美元)办了当时全四川师资设备最好的文彩中学,并捐出一千亩田作为学校公产;还修道路、修水利。这些善举证明刘文彩极为注重个人威望,在行为方面不可能毫无收敛。对于懂得经营的地主而言,面对灾荒之年,地主与佃户更是息息相关,属于连带责任关系,这是地主之所以成为地主的秘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既不能巩固财富也成不了受人尊敬的乡绅。
四川最好的学校刘文彩在家乡还是做了非常多的好事。其中有:成都到大邑的公路、万成堰水利工程、当地的发电厂和水电厂、文彩中学(现在的安仁中学)。这文彩中学是他晚年几乎耗尽家产修建的,占地两千多亩,至今该校仍是四川最好的学校之一。这所学校还经受住了8年的大地震。
这里就重点说说这所学校。
年,历时十四年的抗战苦撑到了最后一个年头。初春的一天,由刘文彩捐建的私立文彩中学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应邀出席庆典的社会名流对刘文彩的兴学给予了极大赞颂,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亲自到场祝贺。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孙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送来贺辞、贺匾。当然道喜的也少不了刘文彩的弟弟、西康省主席刘文辉。
在那个战事频仍、社会凋敝的年代,拥有堪比大学的校舍、四百米跑道、德国进口钢琴、全省一流师资的文彩中学,确实鹤立鸡群。据《地主庄园沧桑录》载:“高大恢宏,模式取样于四川华西大学礼堂。礼堂房顶不用一根横梁,全用钢材焊接。刘文彩为此从成都请来了技术好的工人,买来质量好的钢材。这座礼堂不仅至今完好,而且仍然气派不凡”。
文彩中学一方面以两倍薪金选聘优秀师资,另一方面还对首批学生三百余人全部免费,其后学费低于公立学校。刘文彩还声明,文彩中学从注册之日起,刘氏家族对学校只有监督权,没有使用权,更没有所有权。此训被刻于石碑之上,安置于校园中。年10月,刘文彩病故于成都返回安仁的途中。两个月后,成都解放。年,私立文彩中学改名为“大邑县中学”。年又改名为“安仁中学”,沿用至今。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是没有私立学校的,现在民办的私立学校已经比比皆是了。但是今天大部分私立学校创办者的思想境界究竟如何,也不好说。刘文彩办学校,还真不为了钱,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子孙别想从学校拿钱,相反,应该贴钱。所谓“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如果说收获,那就是收获人才。
如今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对民办学校的界定是: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和营利性民办学校两类。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依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老实说,这一概念鲍哥研究了很久,才算基本搞清楚。但据我了解,不为营利而办学的人有吗?有,但是不多。
由于刘文彩当年聘请了为当地设计机场的人来设计学校,所以学校的建筑很有特色,颇有中西合璧的意思。今天已经是国保级单位。
文革期间,在安仁中学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年,电影《羊城暗哨》《南征北战》的主角、名演员冯喆被驱使到安仁中学上学习班,操场上放映着他主演的被指为“大毒草”的《桃花扇》,观众中不时有人带头高呼“打倒黑明星冯喆”的口号。当晚,冯喆被发现“畏罪自杀”于安仁中学。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胡适先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像刘文彩这样的人物,固然少不了巧取豪夺的一面,但恐怕也有积德行善的一面。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个人,我们才能真正对一个时代有所洞察。
最后,我向大家推荐一套书。如果说想要通过读书来了解历史,那么《张鸣说历史》系列,值得一看。这套书的作者张鸣,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国史专家。主要著作有:《重说中国近代史》《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历史的坏脾气》《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块头史书,角度新颖,以幽默、辛辣的笔调点评历史人物及事件,通过讲述贴近生活的小事,将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趣生动,令人耳目一新,并从历史中提炼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引人深思。张鸣的书化繁为简,既可以做轻松的享受,同时学到很多历史知识,正是想要了解历史,读懂历史的最佳捷径。有兴趣的朋友可点左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订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bk/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