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
定义
脓毒症: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中血液(或者脑脊液等无菌腔隙)能培养出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称败血症。
细菌仍是引起新生儿脓毒症的主要病原体。
根据发病时间,新生儿败血症又被分为早发败血症(EOS)及晚发败血症(LOS)。
EOS一般发病时间≤3日龄,
LOS一般3日龄。
★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一)EOS
大多系母体病原菌垂直传播(产前或产时感染)。
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
2.胎膜早破≥18h:
3.羊膜腔内感染:
绒毛膜羊膜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母亲发热,临床通常以母亲体温38℃为基本诊断条件,且同时具备下述中的2项即可诊断:
母亲白细胞计数15×/L;
母亲心率次/min;
胎儿心动过速(次/min);
母亲子宫触痛,羊水浑浊或发臭。
(二)LOS
系院内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1.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儿:
2.有创诊疗措施:
3.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延长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是LOS的高危因素。
4.不恰当的新生儿处理:
如不洁处理脐带、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都是LOS重要的高危因素。
★病原菌
EOS常见的病原细菌,在国内以肠杆菌属为主(如大肠埃希菌),但近年来GBS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李斯特菌虽然检出率不高,但其致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极高;
对于LOS,国内的LOS除CONS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革兰阴性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等多见。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详见表1。
部分EOS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刚出生时无明显症状,但很快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死亡,此时临床诊断将更多依靠产前高危因素及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1.血培养:
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然而出结果时间慢,一般至少需要2d;敏感度低,EOS患儿尤其低。
由于新生儿尤其低、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取血量的限制,导致血培养敏感度更差,故要求每次抽血量不少于1ml。
2.尿培养:
需采用清洁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取的尿液标本,仅用于LOS的病原学诊断。
3.核酸检测: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病原体核酸,如检测细菌16SrRNA基因的PCR试剂盒用于临床。
(二)血液非特异性检查
1.白细胞计数:
采血时间一般应等到6小时龄以后(EOS)或起病6h以后(LOS)
白细胞计数为6小时龄~3日龄≥30×/L,≥3日龄为≥20×/L,或任何日龄5×/L,均提示异常。
该项指标在EOS中诊断价值不大,白细胞计数减少比增高更有价值。
2.不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早、中、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总中性粒细胞(I/T):
出生至3日龄I/T≥0.16为异常,
≥3日龄I/T≥0.12为异常。
I/T可能在25%~50%无感染患儿中升高,故只是该项升高,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证据不足,但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9%。
3.血小板计数:
在诊断败血症中特异度及灵敏度均不高,不能用于抗菌药物效果及时评判,但血小板减低与预后不良有关。
4.C反应蛋白(CRP):
临床上常用的急相反应蛋白包括CRP以及降钙素原。
CRP在感染后6~8h升高,24h达到顶峰。
如产时感染发生的EOS,患儿刚出生时CRP值可能不高,6小时龄内CRP≥3mg/L,6~24小时龄≥5mg/L提示异常,24小时龄≥10mg/L提示异常。
在生后或者怀疑感染后6~24h以及再延24h后连续2次测定,如均正常,可以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5.降钙素原:
≥0.5mg/L提示异常,通常在感染后4~6h开始升高,12h达到峰值,比CRP更快地诊断或排除感染。
3日龄内降钙素原有生理性升高,参考范围应该考虑生后日龄。
降钙素原在EOS和LOS中的指导价值不完全一样,在EOS疑似病例,降钙素原更多作为抗菌药物停药的指征,一般连续2次(间隔24h)降钙素原值正常可考虑停用抗菌药物;而在LOS中降钙素原在诊断以及停药方面都有一定指导价值。
6.血液非特异性检查的筛查组合:
尽管很多非特异性检查在EOS中阳性预测价值不高,但对LOS的诊断及指导停药方面仍有一定价值。由于新生儿各系统发育成熟度不一,机体对感染的反应也不固定,所以必须综合判断,不同非特异性检查批次中≥2项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组合非特异性指标,其对新生儿败血症的阳性预测值仍然不高。
(三)脑脊液检查
新生儿脑膜炎中血培养阴性率高达38%,所以血培养阴性不能作为排除新生儿脑膜炎和败血症的指标。
腰椎穿刺指征(下列3项任意1项):
(1)血培养阳性;
(2)有临床表现且非特异性感染指标≥2项阳性;
(3)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足月儿只有实验室检查异常(指不包括血培养阳性的实验室检查)而无临床表现的EOS,不需常规做脑脊液检查。
取脑脊液后2h内完成检验,否则糖浓度和白细胞计数会下降。通常多数足月正常新生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0×个/L,正常新生儿脑脊液蛋白1.7g/L及糖mg/L(或当时血糖的40%),与年长儿童类似。
★诊断标准
1.新生儿EOS:(疑似诊断→临床诊断→确定诊断)
(1)疑似诊断为3日龄内有下列任何一项,
①异常临床表现,
②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
③早产PROM≥18h。
如无异常临床表现,血培养阴性,间隔24h的连续2次血非特异性检查2项阳性,则可排除败血症。
(2)临床诊断为有临床异常表现,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中任何一项,
①血液非特异性检查≥2项阳性,
②脑脊液检查为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③血中检出致病菌DNA。
(3)确定诊断为有临床表现,血培养或脑脊液(或其他无菌腔液)培养阳性。
2.新生儿LOS:
临床诊断和确定诊断均为3日龄,其余条件分别同新生儿EOS。
★治疗
无论是EOS还是LOS,一旦怀疑即应使用抗菌药物,然后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判断继续使用、换用还是停用。
疑似EOS的新生儿即使暂时没有异常临床表现,在出生后应尽早用抗菌药物,依据围生期的高危因素及早产(不成熟)的程度,或有新生儿败血症表现,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
疑似EOS如在2~3日龄排除诊断,则必须停用抗菌药物;
LOS用抗菌药物既要考虑高危因素如插管等,也要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
EOS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主要依靠高危因素及临床医生对患儿临床表现的判断,实验室检查作为停抗菌药物的依据。EOS处理流程见图1。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
1.EOS:
在血培养和其他非特异性检查结果出来前,经验性选用广谱抗菌药物组合,尽早针对G+菌、G-菌,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一线抗菌药物组合。
2.LOS:
在得到血培养结果前,考虑到CONS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经验性选用苯唑西林、萘夫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或者万古霉素代替氨苄西林联用第三代头孢。如怀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用头孢他啶。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者出生胎龄28周早产儿预防性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尚有争议。
3.血培养阳性结果:
原则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抗菌药物调整,能单用不联用,如果经验性选用的抗菌药物不在药物敏感试验所选的范围内,临床效果好则继续用,否则改为药物敏感试验中敏感的抗菌药物种类。
如果患儿已经进行经验性两联抗菌药物治疗,确认GBS感染后,因其对青霉素敏感(尽管GBS对青霉素耐药有增加的报道),可以考虑停用另一种,仅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即可,合并脑膜炎者可考虑联合三代头孢。
对李斯特菌一般选氨苄西林,或必要时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查血药浓度、体重g以下患儿查耳聋基因以及家长知情同意条件下)。
对于厌氧菌应当使用克林霉素或者是甲硝唑。
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CONS,建议使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可考虑联用萘夫西林。
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应当作为整个新生儿败血症抗菌药物疗法选用的二、三线药物,应谨慎使用以防止产生耐药,使用万古霉素时还应监测血药浓度。对于多重耐药的MRSA且万古霉素效果欠佳时,若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支持,可在临床药师会诊同意后选用氟喹诺酮、磺胺甲恶唑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等药物。
若为产β内酰胺酶的病原菌应采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或美洛培南,怀疑或确诊合并脑膜炎,应避免用亚胺培南,因有引起惊厥的不良反应,可采用美洛培南代替。
抗菌药物疗程在10~14d,血培养在用药2~3d后应该转阴,持续阳性需要考虑换用抗菌药物。置管者导管相关感染如血培养出G-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或者真菌,则应拔出导管,如果是CONS可应用抗菌药物后复查。
4.并发脑膜炎:
一般用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如果脑脊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
GBS引发的脑膜炎通常疗程需要14~21d。
G-菌则需要21d或者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4d,少数有并发症(室管膜炎、脑炎、硬膜下积液等)者需要更长时间,铜绿假单胞菌需要使用头孢他啶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脆弱类拟杆菌需要甲硝唑。
(二)支持治疗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对于感染性休克患儿,则应在用抗菌药物的同时,积极抗休克治疗。
★预防
1.EOS:
已经证实,母亲产前静脉点滴抗菌药物(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唑林等)能够预防GBS引起的EOS,使用指征如下。
(1)在孕晚期经培养或者细菌16SrRNA基因证实的GBS感染或定植。
(2)GBS感染状况未知但存在1项或多项产时危险因素如胎龄37周、PROM≥18h或者产前体温超过38℃。
(3)孕期尿检GBS阳性。
(4)前次分娩有明确GBS感染。
母亲应在产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至少4h,如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婴儿出生后无异常表现,则根据胎龄决定进一步处理,
①≥37周,胎膜早破18h,密切观察不用抗菌药物;胎膜早破≥18h,则做全套实验室检查(必要时相隔24h的2次检查),并院内观察48h,未达到前述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时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胎龄37周,无论有无胎膜早破,完善全套实验室检查(同样必要时相隔24h的2次检查),院内观察48h,未达到前述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时不使用抗菌药物。
2.LOS:
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LOS的关键。动静脉置管的护理是重中之重,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3点。
(1)置管,尽量建立专职的团队,掌握置管的指征及时机,选取合适的置管血管,在专门的隔离间内穿戴好无菌外衣、帽子、口罩及手套置管;
(2)置管后护理,穿刺点周围酒精或碘伏消毒,每日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情况;
(3)拔管,尽量减少置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21d),血培养阳性(CONS除外)立即拔管。除此之外,手卫生及母乳喂养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
★(余加林 贺雨 俞惠民 执笔)
参与讨论审定的专家(按单位名称拼音排序):医院(童笑梅);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刘敬);重庆医院(史源);医院(曹云、陈超);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杨杰);医院(何少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伟);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刘玲);医院(刘翠青);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夏世文);医院(高喜容);医院(常立文);吉医院(严超英);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张雪峰);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封志纯、黄柳明);医院(李杨方);医院(黄为民);医院(王斌);南京医院(周晓玉);医院(卢宪梅);医院(姚建宏);医院(李占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建华);上海交通大医院(何振娟);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杨传忠);首都儿医院(李莉);医院(母得志);医院(郑军);温州医院(林振浪);西安交通大医院(刘俐);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林新祝);香港中文大学医院(伍百祥);浙江大医院(陈理华、杜立中、马晓路、施丽萍、袁天明);医院(程秀永);医院(毛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医院(丁国芳);医院(岳少杰);医院(付雪梅)
参考文献(略)
本文内容为节选,全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bk/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