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打洋人假的精武门其实是广东人开的

说起精武会,大家也许第一时间会想到霍元甲,力搏洋人大力士,最终惨死在日本人的毒药下。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霍元甲,并没有和洋人打过架,更不是死于毒杀的阴谋。精武会也不是“精武门”,历史上的精武会经过影视剧的夸大,变成了现在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所以,真实的精武会是什么样子的?

霍元甲照片

实际上,精武会的全称是“精武体育会”,比起我们印象里江湖中的“精武门”,更像是一个武术学校。而且,创立精武会并使之发扬光大的并不是霍元甲,而是一位广东人——陈公哲。说起这个陈公哲,也是个奇才,文武双全,不仅武术上颇有成就,还精通书法,出版过字帖,同时是著名的摄影家,而且曾经拜经学大师章太炎为师,学习经学和小学。

陈公哲照片

陈公哲书法

今天,大粤君要讲的,就是这位陈公哲和精武会的故事。

请霍元甲比武不成,办精武会开山首创

故事要从年说起,那会儿还是大清朝。有一名来自西方的大力士,叫奥皮音,来到了上海。

这位奥皮音在上海的亚波罗戏院登台演出,表演举重、展示肌肉,以健硕的体形一时扬名上海滩。奥皮音在演出中多次提出想和中国人角斗,言辞间流露出对中国人武术和体格的轻蔑。虽然引起国人愤怒,却无人敢应战。

当时陈公哲就在上海,虽然年仅19岁,已在上海滩相当吃得开。他和一批倡导变法维新的志士尤其亲近,其中还有后来的同盟会元老陈其美。他们对奥皮音的挑战感到愤懑,决定邀请国术大师前去应战,以雪耻辱。有人推荐了一位大师——天津的霍元甲。

电影《霍元甲》剧照

经过中间人介绍,霍元甲和徒弟刘振声来到上海,于是陈公哲等人便开始张罗这场比武。陈公哲年纪最小,但擅长外语,自然当起了翻译,和奥皮音协商比武事宜。

谁知,这武也不是说比就能比的。

原来,中西比武规则迥然不同。奥皮音所遵守的西方比赛规则,要求双方手戴拳套,只许攻击腰部以上,禁止足踢,输赢以攻击有效点为判断,不以打倒对方为能事。但霍元甲秉持的是中国传统擂台比武规矩,手足并用,攻击不受限制,比武若有死伤也无需负责。

双方多次往来协商,最终达成共识:采用摔跤的方式比武,身体跌倒在地者为负。

比赛时间定在六月中旬,地点在上海静安寺路的张园。到了那一天,上海市民争相前往,要看看这场国术和洋拳的决战。其场面之热烈,与现在描绘那场比武的电影场面不相上下。

只不过,电影里霍元甲将大力士打倒在地,骨感的现实是——奥皮音失约了,没有出现在比武现场。

陈公哲等发起人失望之余,也不愿霍元甲白来一趟,希望借此机会推广国术。当场提议台下观众可以自愿登台比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身体触地者输。一位身材魁梧的张姓拳师登台,霍元甲让徒弟刘振声与之交战,结果没有几个回合刘振生就伸腿把对方拐倒在地。

台下喝彩声连绵不断,一位高手出现了——上海本地的拳师张某登台挑战。张某和刘振声势均力敌,两人的比武并不像今天我们看到的格斗那样上去就一通狂打,而是遵循传统的手法,不断周旋,相机进攻,如不能得手就立即分开。这场恶斗相当扣人心弦,一直打了十五分钟仍未分出胜负,双方先行休息,次日再战。

第二天,张某上台,声称要和霍元甲本人交手。接下来的比武非常传奇,据陈公哲后来的描述,霍元甲的胜法令人叹为观止。陈公哲是这样描写这场比武的:

“霍张环行台中,相机进袭有顷,张某以右拳向霍击去,霍用右手执张臂,进左足于张之右足后,出左手揽于腰间,轻轻抱起,两足离地,置于地上。台下彩声雷动,张乃起身下台,霍再问观众有无愿意上台比赛者,久久无之,擂台比赛结束。”

也就是说,霍元甲几乎在一瞬间就完全化解了张某的进攻,并且将体重两百磅(约合斤)的对手抱了起来,张某竟丝毫无法还手,只能束手就擒。一代武术大师的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这场比武使得霍元甲在上海名声大震。为推广国术,陈公哲等人力主挽留霍元甲,并且筹集资金,替霍元甲师徒开设了一个武馆,使其方便收徒授课,这就是“精武体操学校”。

上海精武体育南会成立仪式照

虽说是精武体操学校,但没有章程、没有制度,任由学员自由来往,状况并不好。建校几个月后,患有多年咯血病的霍元甲突然病情恶化,驾鹤西去。精武体操学校就此荒废。

陈公哲不愿看到这番景象,于是召集一起学武的几位师傅,决定把精武体操学校好好办起来。他牵头租下万国商团中国义勇队的旧址,并将精武体操学校改名为“精武体育会”。因此,精武会真正的创立人并非霍元甲,而是陈公哲。

为什么叫体育会呢?第一,因为当时义和团的“拳匪之乱”才过去不久,清廷对武术团体十分警惕,如果叫武术会、拳术会恐怕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其次,体育精神也和传统的武家精神不太一样,陈公哲希望能够借体育强壮国人体魄的同时,也唤醒国人的民族自尊。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运用武术以为国民体育。”

“精武会之父”

陈公哲对精武会的贡献并不只停留在创立上,他所做的事功,奠定了精武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几乎所有基础。

第一,厘定规章,提倡精神。精武体育会所提倡的“精武精神”、会训会规,早期所有的这些重要文件,基本都由陈公哲起草。陈公哲为精武会定下“三育”的宗旨,即“体育、智育、德育”,主张练武强身,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健康,还需要将中华民族建设成“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陈公哲为精武会的学员定下行为规范,称为“精武式”,内容是这样的:

精武式

陈公哲

一、精武式之人物:三育训练,获有全能。

二、精武式之人格:化正廉明,尊人重己。

三、精武式之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平等。

四、精武式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以事实。

五、精武式之信守:一言一诺,重于订约。

六、精武式之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

七、精武式之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

八、精武式之服务: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九、精武式之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

十、精武式之友道:爱己及人,视同兄弟。

第二,延请拳师,建立教学体系。陈公哲为精武会请来众多高手,如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庆,擅长功力拳、节拳、单刀的赵连和,擅长醉拳的陈维贤,擅长螳螂拳的罗刚玉,还有鹰爪门的陈子正。

作为一所体育学校,陈公哲还开设武术以外的运动项目,以供学员修习,包括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跑步、跳高跳远等田径运动,突破了传统武馆的狭隘之处,切实地把锻炼体育精神、强健体魄放在首位。

根据精武会的“三育”精神,陈公哲还邀请各科教师,开设国学、书法、戏剧、绘画、摄影等各种智育课程。

第三,亲历亲为,建立分会。陈公哲在上海建立精武体育会之后,又亲自奔赴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宣传推广精武精神,筹资、募人,开设分会。年,精武会汉口分会成立;年,广州分会、香港分会成立;年,佛山分会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佛山分会还包括了一个专收女性学院的精武女会,这里又是一段动人故事,大粤君先按下不表,且待下回。

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题写“尚武精神”四字

陈公哲足迹不仅遍布国内,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较多的地方,亲自登台表演武术,于是遂有越南、新加坡、吉隆坡等海外分会。

陈公哲建立精武会,本只是出于挑战西方大力士的策划,却无心插柳地建立起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武术团体。陈公哲借着精武会,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一方面,陈公哲的精武会不限武术门派,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门各派武术家,门派间森严的界限被打破,大大促进了武术的交流和发展。有人认为,精武会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北拳南传。举个例子,螳螂拳原本是北拳的一种,后来随着精武会拳师罗刚玉的南下广州,才流传到南国。

另一方面,陈公哲还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使用摄像机将诸多武术家的招式拍摄下来,制成武术影片。他同时还拍摄了精武会的会址、训练情况等,可惜这批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二战日本轰炸上海时尽数被毁。

大粤君年将致力于在广东发现有意思的人,我们希望寻找那些对生活有独立见解并勇于实践的人,欢迎推荐或自荐。联系请添加大粤君个人







































北京专业白癜风专科
兰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gs/240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