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学不要温和的注视良夜
本文旨在进一步分享和探讨黑箱。
在如何面对黑箱中,我分享了一个把科学概念运用到生活中的看法: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对象的行为,因此要谨慎观测。这个看法的来源其实来自我们对家庭教育的观察,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观察会使得孩子产生改变。
由此,我借用了“黑箱”的概念——一种被观测会导致结果发生改变的事物状态。经典的例子就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盒子前,不知道猫是生是死,而打开的那一刹那,会决定猫的生死状态。
一位小伙伴近来亲身体验了一次打开黑箱的过程,并且由此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觉得比我之前写到的理解更深,特别想在此分享一下。
(请无视我的胖企鹅)
如果用“薛定谔的猫”来比喻,我是这么理解小伙伴的话的:我抱着探究量子力学的心态打开盒子。我发现猫是死的。我难过,因为我成了杀死猫的凶手。
许多时候观察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观察给被观察对象带来的改变,而一旦意识到了负面结果是自己造成的,就会产生痛苦或者是否认。
一个合理的反问是:如果不打开盒子,难道猫就会活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的,猫就有概率是活着的。
一个“确定的死”和一个“有概率的活”,到底选择哪一种?
这恐怕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背后涉及到责任、效率、自我意志和个人选择。举例从责任的角度来说,“有概率的活”一定是优于压死任何一边的解法,因此设法无限去拖慢电车的速度一定是更道德的解法,哪怕是要螳臂当车。
(这里又可以说到蝙蝠侠,虽然有分析说,蝙蝠侠代表的阶级恰恰是造成恶的根源,所以蝙蝠侠的改革注定是失败的,蝙蝠侠的人物是可悲的。这在我看来就像在说电车难题里做抉择的人注定是恶的一样,是一种不言自喻,缺少建设性的废话。)
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因此“确定的死”意味着更快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说新的观察新的实验。
假设还有下一个阶段存在的话。
一正一反,最后就落到个人意志和选择上,写这个“黑箱”问题归根结底,出发点还是提醒:人应当对自己的观测行为自知,并且了解自己的观测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如题目所说:不要温和的注视良夜。这种注视哪怕看似温和,也可能恰恰改变了良夜。如果要注视,就带上负担其改变的决心和责任感。不然佛家也给了一条出路:
观自在。也不错。
Tuckahoe馆长感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jj/1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