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财经销售攒的一家公司,腾讯投了16亿
有腾讯、IDG资本等加持,三度冲刺港交所的思派健康,离IPO还远吗?
10月27日,思派健康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这是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的冲锋。在此之前,思派健康曾于年8月、今年2月曾递表港交所,现均已失效。
走过8年成长周期的思派健康,一直聚焦于为医生群体服务,成立早期以医生研究协助业务为主,主要为肿瘤药的研发过程提供支持。后来,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思派健康搭建起特药药房、健康保险等服务,形成“医+药+险”业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
离开拜耳的销售精英自立门户
年,创始人马旭广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三年后,马旭广开启了在医药大集团的职业生涯。首先,他进入了跨国制药公司先灵葆雅,并积累了7年区域销售的经验。七年后,马旭广辞去先灵葆雅的工作,在拜耳集团走向管理岗位,担任销售主管一职。值得一提的是,拜耳集团是德国一家制药巨头,曾研发生产出环丙沙星、阿司匹林等畅销药物。
有趣的是,联合创始人李继的职业生涯与马旭广有很大交集。年,曾主修医疗影像专业的李继加入了先灵葆雅,以区域经理的角色与马旭广一起共事。6年后,李继做出了马旭广相同的职业选择,投身拜耳集团,依然是从事销售工作。年,昔日同事变为创业搭档,两人在北京创立了思派北京网络。
同时,核心创始团队还有李大勇等人的加入,创始团队人员来自拜耳、罗氏、辉瑞等跨国制药企业,在肿瘤领域药物研发具备多年经验。基于过去的从业经验和背景,思派健康在成立早期,便以医生研究协助业务即SMO起家,支持制药公司从I期到IV期临床试验的药物研发过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创始团队最熟悉的肿瘤药。
随着公司的发展扩张,思派健康的业务主线也随之延展,构建起了三大业务板块:特药药房、医生研究协助、健康保险服务。这三项业务所面向的人群涵盖了医生群体、患者、制药公司及保险公司。三者串联起来,可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从业务版图来看,思派健康更像是一家聚焦医疗,以大数据作为技术的平台型服务公司。也正是如此,在过往融资历程中,思派健康吸引了大批知名投资机构,其中最亮眼的是,近年来在医疗投资上大展拳脚的腾讯集团。
成为腾讯医疗投资版图上的一员
在IPO前,思派健康已经历过8轮融资,募资总额近40亿元,背后资方云集,吸引了腾讯集团、IDG资本、富达投资(Fidelity)旗下的投资基金、时代资本、双湖资本、众为资本、鼎晖、3W等。上市前,公司估值已高达17.20亿美元,与A轮融资后估值万美元相比,增长了近88倍。
年8月,公司得到了AsiaVentures与F-PrimeCapital的第一笔外部资金,由此展开了公司发展史上第一轮融资(A轮)。本轮融资中,AsiaVentures总计付出对价万美元,来持股16.24%。F-PrimeCapital则以万美元来持股6.96%。本轮融资后,公司的估值约为万美元。
一年后,公司开展B轮融资,本轮融资中出现了巨头的身影,这一轮,腾讯集团以0万美元入股,获得思派健康20.29%股份。此后,腾讯还继续参与了思派健康的D轮、E轮、F轮融资,累计投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6亿元),并通过全资附属公司TencentMobility及由其控制的TPPFollow-on共同拥有27.77%的股份,成为思派健康的第一大股东。
近年来,腾讯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积极布局。从投资方向看,腾讯过往投资的方向包括医疗服务、医疗软件信息系统、医疗保险和医药研发。但从投资项目的分类看,腾讯的投资较偏向具互联网属性的医疗服务。
梳理腾讯过往的医疗投资案例,可见腾讯曾投资的医疗企业包括:更美、微医、新氧、丁香园、好大夫、汇医在线、邻家医生、罗宾医生、妙手医生(圆心科技)、企鹅杏仁、森亿智能等。
其中,大部分为互联网医疗项目。这也许与腾讯自身的基因有很大关系,倚靠互联网巨头背景,在流量支撑之下,腾讯在投资具备互联网平台属性的医疗项目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独有偶。同样青睐医疗投资的还有IDG资本。年1月,C轮融资开启,IDG资本透过IDGChinaVenture及IDGChinaV以对价万美元,持股7.55%。自此,IDG资本还陆续参与了思派健康在D轮和D+轮融资。从C轮至D+轮,IDG资本累计投入了万美元,截止10月25日,IDG资本共获得3.1%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保险集团旗下投资平台——平安创投,也通过INNOVAC在A1轮投资思派健康,付出万美元亿持股1.07%同时,思派健康还吸引了中电中金基金CCEIFBigdataI持股2.99%。
同时,思派健康创始人兼CEO马旭广、联创李继分别持股7.54%、5.29%,二人通过一致行动人士关系以及员工激励平台合计控制约21.99%的投票权。
营收赶不上亏损
“‘服务医生’是设立思派健康的初衷”,联合创始人之一李大勇曾如是说。尽管思派健康注重对医生提供服务,但从业务线来看,思派健康看起来更希望把自身打造成一个综合型医疗科技企业,但目前仅靠医生研究解决方案,尚未能支撑起公司的整体营运。
自年至今,思派健康的营收呈现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其亏损幅度也在不断扩大,甚至还超过营收增长的速度。招股书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0.39亿元、27亿元、34.74亿元、18.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1.96%。
然而,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却逐步加剧。至年,思派健康分别亏损了5.96亿元、10.42亿元、37.49亿元。尤其在年,亏损幅度甚至同比扩大了两倍。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3亿元。对此,思派健康表示,这是由于在往绩记录期间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平值亏损所致,并非公司实际支出,对其实际运营并无太大影响。但剔除这部分因素,思派健康的盈利能力依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jj/1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