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之旅的她力量
文/晨报首席记者牛强实习生谭登方
冬奥会如火如荼,以谷爱凌为代表的“人类优质女性”接连霸屏热搜,让不少女孩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我也能那样就好了”。如果你对冰雪世界与女性能量有所热情,新书《我们选择的自己》值得一读。一群闪闪发光的女性在南极的航行中,观察地球,审视自我,女性力量与科学力量的碰撞,就像彗星撞地球一样迷人。我们采访到本书的作者之一王彬彬,她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气候传播方向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生物多样性项目组专家,不妨来听听她的人生故事。
“她”旅行
王彬彬至今记得,登上驶往南极洲的船,刚好是年12月31日,船上的队员在德雷克海峡的冲浪声中迎接年。她们来自于二十几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之间有时差。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整个航行过程中,每隔一会儿,大家就高声齐呼“新年快乐”,世界在此刻仿若成为一体。
刚踏上南极洲大陆的时候,王彬彬的第一感觉是,自己好像到了火星。南极洲的壮美就在于: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万物是如此平等的。有天,她们登上了一座企鹅岛,看到企鹅们我行我素,不把人类当回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以人类为食物链顶端的世界里,突然和一群动物们平等相处。从我们想当然的一个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像是登陆火星。”
除了企鹅,罕见的鲸鱼在这里也成为了常客。船开过去,有四只小鲸鱼在它们妈妈的带领下,围着她们好奇地打量着。突然,一头座头鲸将头露出水面,朝天空喷出水柱后,又沉入了海里。
在南极洲,王彬彬看到最多的就是形状各异的冰山。参观智利科考站时,她们一起站在山坡上遥望,听着队长说,三年前来到这里对面都是冰山,如今一片空旷。虽然中心地带的冰层相对来说保护得很好,但是边缘的冰山由于海洋暖化融化得很快,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的结果。“轰隆”一声,一座冰山从王彬彬眼前坠落。
这趟旅程,王彬彬和她的队友们共去了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四个国家的南极科考站考察。中国长城站每周只有一天的时间开放给游客,王彬彬当天成功电话联系到长城站的站长,替所有队员传达了她们想来中国科考站交流探访的强烈愿望,没想到,站长爽快地答应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船上的其他队员,大家都在欢呼‘China!China!’还有人跑过来问我,‘谢谢’‘你好’用中文怎么说。”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幕,王彬彬脸上依然兴奋不已。除此之外,队员们在参观中国科考站的蔬菜大棚时同样一脸惊讶,看到她们夸张的表情,工作人员淡定地回了一句,“这是为了让南极洲的中国科考队员吃上新鲜的蔬菜,中国人的胃口比较挑。”
去美国科考站参观的经历同样趣味盎然。那天,大船行驶在海面上,突然遭遇了荷叶冰——像一片片荷叶一样漂浮在海面上的浮冰,一旦碰到了可能就是一块块锋利的匕首。遇到这样的情况,船肯定无法开过去,只能用皮划艇划过去,但是,皮划艇很容易被划破。她们都有些绝望,突然听到了外面的一阵欢呼声,原来是美国科考站的站长和几位工作人员驾驶着三辆冲锋艇来到了她们的船上,选择与她们在船上交流。当时还是特朗普执政,大家对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很失望,当有人问美国科考站在南极是否受到影响?美国科考站回应,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研究问题的,经费削减不是问题,关键是研究要继续下去,“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听到这样的话,大家还是觉得很有能量。”王彬彬记得,当时有人热泪盈眶。
“她”自信
关于南极之旅的起点,还要从年讲起。彼时,王彬彬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上遇到了中国姑娘姚松乔,恰巧都是山东老乡,听她讲述此前多次南极考察的经历,王彬彬动了心。
年,“家园归航”赴南极考察项目开启第三届成员的招募,王彬彬与其他6名中国女性成功入选。她们之中有创业者,有耶鲁博士,还有人在世界银行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我们和主办方了解过此事,他们眼中的科学家和我们既定的概念不一样。他们想要的是具有科学背景,有着改变世界的潜力的女性。”真正促使王彬彬鼓起勇气行动起来的人,是她眼中偶像般的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一位厥功至伟的女性。
此次前往南极考察,她幸运地和偶像在同一艘船上。听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分享她是如何说服更多的国家加入《巴黎协定》。“按理说她是联合国的高管,但她依然用真诚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人,她也愿意去爱身边的人。”王彬彬还记得,有位来自于中国的队员,有点驼背,与别人社交的时候不太自信,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里斯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对她说,“你应该挺起胸膛。”另一位女性朋友林吴颖也给王彬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不喜欢随波逐流的女孩,从美国名校留学回来,没有进入稳定、体面的研究单位工作,而是选择参加了一个自然研究的民间组织。相比于写一篇论文,她觉得在一线参与自然保护的科普宣传工作效果会更佳。非凡的南极之旅结束后几年时间里,王彬彬至今还和同船的队友们保持联络,定期分享彼此的动态。
“她”成长
在王彬彬参与写作的《我们选择的自己》一书中,探讨到“女性领导力”这个概念。其实单独看“领导”这个词是有非常有距离感的,王彬彬也不例外。在她的印象中,领导都是不苟言笑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成为什么样的领导,但是如果自己不喜欢,又为何要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呢?”
这群前往南极考察的女性中,王彬彬是被公认的对领导力最无感的一员。直到参加完为期三周的南极考察和深入交流后,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原来“女性领导力”并不是女权,而是一种优势互补。女性身上的韧性、情感关怀等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领导力”不等于领导,更多的是向内探索,如何更好地领导自己。并非外界定义你什么级别、什么角色,而是你自己的内在如何做出每一个细小的选择,如何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倾听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我身边有些女性朋友,说她们挺清楚自己的,内心也挺有力量的。但是这种清楚,到底是清楚别人对她的期待?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呢?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
在王彬彬人生中,也曾有过一段真空状态。那段时间因为没有前辈的指导让她特别迷茫。一次,王彬彬在青岛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她独自一个人跑到海边,在沙滩上吹着迎面而来的海风,边走边想,突然间一个想法从她的脑海冒出:每一个想往前走的人,都需要一个发动机引擎,“那我为何不做自己的发动机引擎呢?”想到这里,王彬彬感到莫名的兴奋。在她看来,这就是内在成长的过程。
此前全球气候治理曾进入低谷,王彬彬当时就想自己是否能够主动做些什么?于是动手写了一本叫做《中国路径》的书,“一般研究学者写的学术书,比较晦涩,大家看不懂,而我想用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看懂。”这本书出版后,被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的母公司发行了英文版,王彬彬也成为该领域的首位中国作者。
近两年,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领导半夜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1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