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为刘湘刘文辉作传的人
翻开年版《辞海》,查找车耀先、刘湘、刘文辉三位历史人物,三个词条都出自杨家润。老先生笔耕不辍几十年,完成了《车耀先传》《刘湘传》和《刘文辉将军传》。退休后,他用了整整8年时间,主纂完成了多万字的《大邑县教育志》。这位土生土长的大邑县董场镇中学教师,不辞辛苦,圆了为家乡人作传的梦想。
路灯下顶霜夜读《红岩》
年,杨家润出生在大邑县董场镇一家富裕的书香之家,从记事开始,父亲就时常给他讲故事。在同龄的孩子入学识字的时候,杨家润已经从父亲讲的故事中熟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文学名著了。父亲的古典文学教育,在幼年杨家润的心灵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也让传统素养在他心里深深植根。
后来,面对杨家一夜之间归于清贫的窘境,杨家润也没有放弃过求学。读高三那年,正值小说《红岩》红遍大江南北,杨家润所在的班只有一本《红岩》,全班50余人昼夜轮班阅读,杨家润被排在了后半夜。他回忆起那个夜晚:“正值隆冬,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我把《红岩》拿到宿舍楼前的路灯下阅读。很快,我就被书中那些为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奋不顾身的先烈深深打动,尤其是那位大邑同乡车耀先。等到读完的时候,天都亮了,同学们发现我的头发上、肩膀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白霜,还喊我‘雪人’。”那时,杨家润便萌动了写车耀先的念头。
高三体检,查出杨家润患有胸膜炎,耽误了当年参加高考。他最终放弃了在中学代课的工作,回到家里,一边随生产队出工,一边在家复习功课。曾经的书香门第,此时已经找不到一张书桌。他到二哥家借来一个凳子当书桌,配上一个不到半尺高的小凳,那就是杨家润备战高考的全套行头了。如今,搬过几次家的杨家润还珍藏着这套桌凳。杨家润每每介绍这套桌凳的时候,都会说:“这是我的文物,我现在还偶尔坐在这小凳上阅读、写作。”
此时,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风靡一时,编剧高缨成为杨家润的偶像,杨家润心中萌发了一个浪漫的梦想:“我也想像高缨那样,写出富于民族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学作品。”于是,他不顾毕业后有可能被分配到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报考了西南民族学院。
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是在《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和《“五·一”日记》中任选一题。打开试卷,杨家润会心地笑了,这简直是撞在了他的枪口上,他不假思索,选择了前一题。凭着他对《红岩》的烂熟和激情,一篇饱含红岩情结的文章漂亮地完成了。杨家润如愿以偿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圆梦,给车耀先作传
大学毕业后,杨家润被安排到水电站工地“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此时,小说《红岩》已被列为“禁书”,而这本“禁书”就藏在杨家润的背包中,这是他最重要的精神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候,杨家润在油灯下,傍着豆大的灯火细心研读,构思车耀先的传记。
后来,杨家润被分配到泸州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他创作的小说《半间新房》在《四川文学》上发表后,杨家润还根据小说改编了独幕剧,由他的学生演出,荣获泸州市中学生文艺调演二等奖。此时,杨家润毅然提出回到条件艰苦得多的大邑县教书,他说:“那时候交通和资讯不发达,要写车耀先的传记,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和采访,就只有回到大邑县。”
回到家乡的杨家润,开始在大邑县董场镇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他对学生不仅重视“授业”,更强调“传道”。他打破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指定学生结合时政、思想、法制写作文,自己亲笔撰写范文,杨家润称之为“脱鞋下水的作文”。他的范文不仅写给学生,也向报社杂志社投稿,时常有学生发现杨老师的文章发表。
年,杨家润开始全面推进《车耀先传》的写作。他没有烟酒棋牌嗜好,将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采访、写作中,他查阅了从中央到地方有关车耀先的文史资料,走访大量车耀先的亲属。这年冬天,杨家润骑自行车从董场沿几十里山路到车耀先出生地灌口采访车耀先的亲戚,双手被冻得僵硬,没有把稳自行车的龙头,连人带车跌入山沟。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家润在成都采访车耀先儿女的时候,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
万事俱备,杨家润开始动笔写车耀先传。长期的文学积淀和创作经验,成就了这部长达25万字的《车耀先传》。消息传出,两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最后经协商,杨家润的原著按车耀先的青少年成长和后来的革命生涯一分为二。年,长篇传记文学《车耀先传》由重庆出版社编入“红岩英烈丛书”出版。年,长篇文学故事《红岩英烈》由湖南少儿出版社编入“革命先辈的故事丛书”出版。至此,杨家润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
和刘湘、刘文辉的不解之缘
年,杨家润退休。退休,并不意味着休息,相反,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笔耕之中。他受大邑县教育局聘请撰写《大邑县教育志》,历时8年完成。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大量有关刘湘、刘文辉的文史资料,这唤起了杨家润自幼积存的写作意愿。
杨家润早年在安仁中学读初中的时候,就读过很多刘湘出川抗战的书,那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刘湘。一次,学校组织参观刘湘公馆,望见楹联:“蔚蔚雾中山缅怀乡国每涌大风思将士;茫茫天下事放眼乾坤谁将霖雨慰苍生”,杨家润感慨万千,立即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了下来。
撰写《大邑县教育志》期间,杨家润在文管所见到了刘湘的指挥刀和肩章,他仿佛觉得与这些文物早就相识了。此后他开始奔走于省市县的文管所、档案馆查阅资料。史料中和口述中的刘湘,在杨家润的笔下,逐渐丰满为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杨海看过《刘湘传》之后,深受打动。杨家润的这部作品,正是他们多年期待的、有生动故事和丰富人物形象的传记文学。
谈起刘湘对抗战的贡献,杨家润说:“大家都知道刘湘率领川军出川抗战,是对‘到了最危险时候’的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但是,因为刘湘年就病故于汉口,大家普遍忽略了在抗战中刘湘指挥川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战绩。我在书中,突出了刘湘指挥川军与日军血战的五次战役。”年,《刘湘传》作为“走进安仁文化丛书”的首部出版了。
此时,杨家润已经开始了《刘文辉将军传》的创作。说起来,他和刘文辉还有姻亲关系。当年,刘文辉大哥刘文渊的大女儿刘元庚,就嫁给了杨家润的二叔公。年春,刘文辉公馆落成,刘文辉回安仁时,还到了董场的杨家。那天,刘文辉穿一套白色西装,和杨家人合影留念。后来,照片一直挂在二叔公的花园客厅内。杨家润对这照片,印象非常深刻。
上世纪60年代,刘元庚住在刘元瑄在四川省政协对面的公馆中。在西南民族学院读书时,杨家润时常去刘元庚家走动。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大量刘文辉在西康时期的文史资料和口述记录。
完成了《刘湘传》,杨家润趁热打铁,开始撰写并出版《刘文辉将军传》。至此,杨家润完成了车耀先、刘湘和刘文辉三位大邑籍全国名人的传记,几十年夙愿得偿。
作品是杨家润最好的名片。最近,拍摄“四川王”刘湘抗战纪录片的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都慕名采访杨家润,让他在镜头前向全球观众介绍他引为自豪的抗战英雄人物。
如今,70岁的杨家润又开始动笔撰写有关年成都抢米事件的《米潮血案》。这是一部描写车耀先、罗世文一同被捕、被囚禁、一同牺牲的长篇纪实文学。他说:“写作是我唯一的爱好,一辈子乐此不疲……我喜欢写历史人物的传记,尤其想写我们大邑、我们成都的历史人物。”
您的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