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稻香村厚德载福,慈善飘香
本文作者:刘利君编辑:令狐公子
团山稻香村位于邵东市东北部,依山傍水。村前,邵东东北部最大河——侧水逶迤流淌,滋润沿岸数百亩水田;村后,“万岁山”巍然屹立,守护乡土平安。
当地流传一个故事:稻香村的“万岁公公”和其东面的另一座石山“万岁婆婆”是夫妻,两人都争强好胜,都说自己比对方高,谁也不服谁,于是展开比试,一起疯长起来。“万岁婆婆”长得快,石尖顶到天上,撼动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大有孙悟空当年大闹天宫之势,玉皇大帝派千里眼查看得知,是山妖在作怪,于是命令雷公电母电闪雷劈,把“万岁婆婆”夷为平地,“万岁公公”一看不妙,马上认罪,但也被拦腰劈掉大半,玉皇大帝责令它从此保佑当地人民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在“万岁山”旁边,有一座没有名字的荒山,年10月衡宝战役期间,林彪的“四野”部队从界岭赶过来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在荒山上挖战壕,架大炮,与对面狮形山的国军对决,在炮战一触即发之际,桂系部队竟然一夜之间悄悄沿着流光岭方向往衡阳撤走了。这是一场在衡宝战役中唯一没放一枪的战斗。村里的老人说,那是“万岁公公”显灵,使稻香村免受炮火涂炭。儿时,我与小伙伴们常到荒山园里摘黄花,在荒山顶上玩,当年的战壕还在,我们曾在战壕里玩战斗游戏。
万岁山及旁边荒山上的战壕摄影:刘利君
稻香村是双江桥刘氏的集中居住地,双江桥刘氏始祖广太公从江西迁移至双江桥(双溪口)至今传到了二十几代,因此也有外人称呼这里是刘家村。
清朝末年,稻香村出了一位重视教育,乐善好施,不出世的大地主、大能人兼大善人,名叫刘文煌(—),后人尊称其为“庚八太公”。
刘文煌非常富有,据说有土地数千亩,在全国各地开店铺经商。家中经常宾客如云,轿子多得没地方放。家里有好几个大厨,时时开流水餐,客人随时上门有饭吃。从他居住的兴仁堂门口的青石板路,西面经过阳合坪、陶子冲、流泽,铺到了廉桥的官道上直达邵阳;北面经红星、丰山、界岭,直达湘潭、长沙。
虽是土豪,但刘文煌自幼饱读诗书,与曾国藩同窗同学、相交甚笃,并且重视武艺,文武全才。村里老人传说:刘文煌看文章只要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帮人家做祭文从来不要打草稿,都是现场发挥;刘文煌曾和曾国藩喝酒,小酒杯在他手心里轻轻一握,便成为粉末。
刘文煌鼎力支撑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来曾国藩攻克南京,他也发了大财,在那儿买了大批房产,大部分家人迁移去了南京。曾国藩数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拒绝,理由是:“现在我是商,你是官,我年长你几岁,与你又是同窗,来往是宾客相待,两人平起平坐,而我一旦出来做了官,就成为你的下属,从此多了礼节,不能习惯。”老人们说,假如刘文煌答应曾国藩出来做官,或许会像左宗棠一样成就大事业。
兴仁堂尚存的房屋摄影:刘利君
刘文煌一生乐善好施,时时救济穷人,尤其支持教育事业。周围一旦有贫苦人家去世无力买棺材埋葬,他便会安排下人买好棺木,带上银两,送到离丧家不远处,给丧家留下面子,而不给自己留下名字。当年流泽龙陂(边)街上的商铺都是他所建,最后都送给当地人经营。他还积极捐款在流泽陶子冲修建稽古书院,为家乡培育人才。今天的稽古书院大门口,还记载他捐款修建书院的事迹。
刘文煌高寿,享年75岁,去世后葬在曾国藩的家乡,可见两人交情之深;可世人皆知近代有个名人曾国藩,却鲜有人知刘文煌。
刘文煌有一个后人晚年居住在老家,我们都见识过他的功夫,一张上百斤的四方桌,他用牙齿叼起,在堂屋里走三圈面不改色,每天清早,都在兴仁堂的坪里打拳,虎虎生风。
刘文煌当年居住的兴仁堂,据说有房屋间,厨房里有一口当地独一无二的水井。这口水井今天尚在,其实就是用四块石板合成的水罐,从后山引来山泉水。今天,这口古井成为村里老人长寿的象征,喝着这井水长大的人们都健康长寿,村里的耄耋老人大多身体健硕,稻香村有了附近少有的百岁老人。古井出名了,现在虽然各家各户都有了自来水,但四面八方的人还是闻名而来,每天开着车带着一堆水桶来兴仁堂的古井排队打水回家喝的人们络绎不绝。
兴仁堂的水井摄影:刘利君
受家族厚德博爱影响,稻香村刘氏族人普遍慈悲为怀,传承家风。
稻香村以前只有刘姓人家,解放后,多了申、赵、彭、陈四姓。其中的陈姓,是邵阳名人陈光中的后人。陈光中是邵东双泉铺人,原名陈桂生,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做土匪起家,后来投靠国民党,以疯狂剿共和抗日著称,升迁至国民党中将师长。
稻香村的人都知道,村里的“陈八爹”是陈光中的儿子。“陈八爹”本名陈春元。按农村的称呼,应该是陈光中的第八个儿子。“八爹”的二胡拉得好,在村里收了很多徒弟。他有一个儿子叫陈长寿,笛子吹得好,在村里有名。小时候我们时常唱一首童谣:“陈师长、骑白马,杀东洋鬼子是英雄。陈桂生、邵阳王,杀人放火是土匪,家中银花边多得没处放。”
陈春元应该是解放后落户稻香村的,尽管身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后代,但在历届运动中,稻香村人并没有歧视和为难他一家人,更没有冲击他们。相反,他家总是热闹非凡,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到他家听他们父子拉二胡、吹笛子,听他讲陈桂生打鬼子的故事。“八爹”一生免遭冲击,主要归因于当时的乡政府领导刘湘球是稻香村人,爱护乡邻,也与稻香村人向来慈善为怀有关。遗憾的是,“八爹”的儿子陈长寿,没有如他的名字一样长寿,上世纪80年代在外地搞建筑,不幸出事,英年早逝。“八爹”夫妻高寿,90年代才去世,他们的后事是稻香村乡亲出份子钱办的,送上山时热热闹闹。
陈光中照片及其赠送给部下的驳壳枪
刘湘球爷爷生前与我父亲很亲近,我小时候常在他家打滚子。他老生前担任过澈山乡乡长(乡政府的所在地在东红村天星岭的金神殿)、双江乡乡长,双江乡与团山乡和并成团山公社后,在团山公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退休后两袖清风,精心服侍母亲。太婆是年以96岁高龄才去世的,晚年身体康健,神清气爽,是当时村里最长寿老人,得益于刘湘球爷爷夫妻精心照料,在村里传为佳话。
刘湘球爷爷最让人称道的是,担任一乡之长时,始终慈善为怀,呵护苍生。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稻香村没有一人或被强行拉壮丁。改革开放以来,乡里乡亲只要有那个年轻人出外做生意,缺少资金,都会找湘爷爷帮忙贷款,只要他能办到,他都会利用自己的声望与信用帮忙从银行贷款。他的弟弟英年早逝,弟媳改嫁,“侄儿也是儿”,他把年幼的侄儿视同已出,如亲生儿子对待,一手把他培养成人。
他还积极鼓励年轻人追求上进,报效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在他动员下,稻香村多人报名参军,其中一人后来在北京卫戍部队担任团长。他的小儿子读高中时参军入伍,后从部队考入军校,转业后在广州某政府部门担任负责人。
厚德载福,稻香村至今人才辈出,博士、硕士就有十几个,佼佼者如中国科学院博士刘碧芳等。刘湘球爷爷的孙辈也发展得很好。在外发展好的年轻一代,每年春节都会捐献钱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组织慰问村里的困难群众与老人,这项慈善接力赛已经持续20多年。
附: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作者简介
刘利君,曾用名箫剑,湖南邵东团山人,身居城市,心忧乡土,漂泊流浪,也不忘根。散有作品在企业杂志、月刊及网站发表。
推荐阅读:雄奇皇帝岭,秦风汉韵总关情邵阳人杰魏源:寂寞沙洲上的宝庆汉子追寻宝庆府,残阳如血,资水悠悠向东流宝牯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bk/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