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北洋强人6
第十一章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的第一功臣
徐树铮是个颇具大将之风的人。在他最后兵败时,敌军蜂拥攻入北京城,到处抓捕他。如此危急关头,他仍然镇静自若地走进一家珠宝店,把欠店主的钱还清后,才从容坐车离京。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的《赤壁怀古》写出了周瑜的儒将之风。
北洋时期也有这样一位“儒将”,他13岁便考中了前清的秀才,25岁就被送往日本就读于有“日本陆军军官摇篮”之称的日本士官学校,27岁时他已经是一军的总参谋长,34岁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经是北洋政府的陆军次长了,36岁他又就任国务院秘书长,成为段祺瑞执政时期的一员干将。
论起来,周瑜不过是江东一隅的统军大将,而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成了至少是名义上的全国陆军统帅。因为他的有勇有谋、文武双全,当时北洋政府的同僚们送给他一个“小扇子将军”的称号。他就是徐树铮,一个被历史有意无意湮没的将军。
●徐树铮
徐树铮,字又铮,号铁珊,自号则林,江苏省萧县(现安徽省萧县)醴泉村人,生于年11月11日,死于年12月30日,年仅45岁。
各方对他的评价也是不一而足,有人说他:“乃是周公瑾一流,才堪顾曲,气度狭隘”,也有人说他嗜杀成性,常常对与段祺瑞持不同政见的人进行排挤、流放甚至不经审判就予以枪毙,陆建章就是里面最著名的例子,也是这个陆建章之子陆承武最后要了他的性命。还有人把他和班固、傅介子相比,说他“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说这句话的人是孙中山先生。先生口中的“奇功”,是指徐树铮出兵外蒙一事,他使外蒙古重回了中华民国的治下。
“十月革命”爆发后,原来支持外蒙古独立的沙俄政府自顾不暇。而当时的中国,虽然积贫积弱,内战不休,但在面对国家大义时,不同派系之间还是很团结的,徐树铮和孙中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刺激列强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夺回这片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徐树铮将军毛遂自荐,编练中国参战军,驻扎在西北。他认为,收复外蒙古只要掌握好时机就应该不是问题。因此,名义上他出兵是准备投入对德作战,实际上是随时准备出兵收复库仑(今乌兰巴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国内一片混乱,原本由俄国支持的外蒙古独立势力也顿失重心,徐树铮趁机出兵库仑。在这期间,他往返于北京和库仑之间,做了大量工作,终于使库仑当局同意撤销独立,复归中国。
徐树铮回北京后,除向政府报告外,还将此事电告正在上海的孙中山。在复电中,中山先生欢喜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有了班固、傅介子之比。从收回外蒙这件事情上来说,徐树铮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徐树铮是个颇具大将之风的人。在他最后兵败时,敌军蜂拥攻入北京城,到处抓捕他。如此危急关头,他仍然镇静自若地走进一家珠宝店,把欠店主的钱还清后,才从容坐车离京。
徐树铮曾有过“购我头颅十万金,真能忌我亦知音”的豪言壮语。不过,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了他头颅的并非敌国大将,而是他曾经的下属冯玉祥。
年,曾被通缉流亡国外的徐树铮,因手握执政大权的段祺瑞的邀请又重新回到了国内。在他拜谒完段祺瑞南归的路上,他的专列要经停廊坊车站。就在这时,在陆建章之子陆承武的带领下,几个士兵闯上了火车,抓捕了徐树铮并将他就地枪决。
“小扇子将军”就此陨落。据说段祺瑞曾派人提前预警,却被徐树铮一笑置之。段祺瑞为此事懊悔终生,自责应亲自去车站追回徐树铮。徐树铮死后,段祺瑞吩咐后人,在日后每年祭祖时一定要摆上徐树铮的牌位,段氏后人坚持至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为北洋时期的一代名将,徐树铮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他能出兵制止分裂,应也无愧“一代风流人物”的称谓。
第十二章孙传芳:一生尚武终死佛堂
纵观孙传芳的一生,他曾经好战成性,机警投机,一度呼风唤雨。但他身上有太多北洋军阀的时代烙印,造成他思想陈旧,拒绝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逆历史潮流而动,终于折戟沉沙,为大浪淘尽。
雄霸东南祸起萧墙
年,孙中山宣传革命,提倡为官应当人民公仆不要当老爷。有一位北洋军阀听闻后,大笑着骂道:“现在当官的都说自己是人民公仆,欺世谎言以此为最无耻,凡是仆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不是赚主人的钱,就是勾搭主人的姨太太,心狠手辣的做梦都想把主人连骨头带皮吞进肚里。”
这般独特的见解,就是出自当时著名的大军阀孙传芳之口。
年,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北洋集团分崩离析,各地军阀据地称雄。这期间,有一个人开始平步青云,官禄亨通,在直系军阀中实力日渐凸显,这个人就是孙传芳。
●孙传芳
孙传芳生于年,字馨远,山东历城人,他出身贫寒,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就,完全靠的是在战场上勇猛血战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使得他在战争中所向无敌。年,湖南军阀赵恒惕攻打湖北,孙传芳带领部队与湘军血拼八天八夜,打得湘军众将心惊胆寒。当时湘军最能打仗的将领鲁涤平惊呼:“竟有这样的将领,必是孙猴子转世,日后必成大事!”
孙传芳一战成名,吴佩孚亲自约见他,送给他30万大洋做军饷,并保荐他当了第二师师长兼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自此飞黄腾达。
年,孙传芳的部将齐燮元与皖系军阀卢永祥为争夺上海地盘而展开激战。“江浙战争”由此爆发,并最终以直系大获全胜而告终。在“江浙战争”胜利之后,孙传芳坐收渔利,开拓了大片地盘,并收编了卢永祥的余部约5个师的兵力。战功显赫的孙传芳,被曹锟政府授予“恪威上将军”的勋位。
这个时候,奉系军阀张作霖挟其优势兵力南下,图谋问鼎长江下游地区,挑起了直奉大战。战争最紧急关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兵变,倒转枪口攻打吴佩孚。在冯玉祥倒戈后,张作霖率领奉军势如破竹,连下天津、北京、直隶、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张作霖此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为此,张作霖狂妄地叫嚷:“当今天下,只有我打人,再没有人敢打我!”
孙传芳这时站了出来,公开挑战张作霖:“我要告诉张胡子,老子就敢打你!”年10月15日,孙传芳在杭州发兵迎战张作霖。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孙传芳便横扫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奉军,奉军前敌总指挥施从滨战败。
在与孙传芳的战斗中战败后,施从滨的部队纷纷缴械投降以求活命,一时间哭爹喊娘,乱成一团。为了抓紧时间逃跑,施从滨狠心下令铁甲车开足马力,从士兵身上冲过桥去。铁甲车驶过之处,桥上多人立刻化为肉饼,冲下河去的更是不计其数。
知识链接
施从滨(—),又名从林,字好善,号汉亭,祖籍在今安凤乡夏咀村施家嘴。从滨少时在家读私塾,性强悍。15岁投庆军,后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三次易主,最后改投奉系。民国三年(年),任镇江镇守使第一混成旅长。民国五年(年),任张宗昌部下陆军第一师师长。民国十二年(年),任张宗昌部下第二军军长。民国十五年(年),施从滨部与直系军阀孙传芳部在蚌埠激战,施战败被俘,惨遭杀害。
逃过固镇桥后,施从滨才发现,铁轨已经被孙传芳拆掉,来不及刹车的铁甲车翻到路边,孙传芳的部队一拥而上,施从滨和随从全部被俘。
此时的施从滨已经年届六旬,身穿上将制服,一副老将军的气派。但见到孙传芳后,他竟然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军礼,完全不顾自己的将军身份了。没想到,孙传芳对此并不买账。原来,当年施从滨率军南下之时,孙传芳曾连发3份电报,要施从滨与他合作,倒戈反奉,但施从滨未予理睬。对此,孙传芳怀恨在心。
躺在烟榻上的孙传芳一动不动,似笑非笑地对施从滨说:“施老,你好!你不是来当安徽督办的吗?你马上上任去吧!”
说完,孙传芳不顾斩杀俘虏有违惯例,不顾部下的竭力劝阻,立即下令把施从滨拉到车站南边的空旷地上枪杀了。不仅如此,孙传芳还命人砍了施从滨的人头,悬于车站,暴尸三日,并让人用红字在白布上书写“新任安徽督办施从滨之头”。
急流勇退后的沉寂
凯旋后,孙传芳在南京召开五省联军大会,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聘日本军官冈村宁次,社会名流蒋百里、章炳麟为军事顾问。他还开办江苏联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其鼎盛时期的总兵力达20多万人。从此,孙传芳统辖富庶的东南五省,成为吴佩孚以外最有实力的直系巨头。
孙传芳从一名学兵一跃成为最年轻的北洋军阀,只用了7年。就在孙传芳的威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名民间普通女子却对他恨之入骨。这个女子名叫施谷兰,原籍安徽桐城,从小生长在山东济南。施谷兰正是被孙传芳残忍杀害并暴尸的施从滨的后人,但她不是施从滨的亲生女儿,而是自幼被过继给叔父施从滨的养女。
施从滨的死讯传来,施谷兰悲愤不已,她立誓要为养父报仇,并且写诗一首以明心志:“战地惊鸿传噩耗,闺中疑假复疑真。背娘偷问归来使,恳叔潜移劫后身。被俘牺牲无公理,暴尸悬首灭人伦,痛亲谁识儿心苦,誓报父仇不顾身!”
然而,一个毫无势力背景的弱女子,要想去刺杀像孙传芳那样的军阀枭雄,实属天方夜谭。于是,施谷兰便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的身上。
年11月,施谷兰随母亲董氏在领取施从滨的抚恤金的时候,当面恳求施从滨的同僚张宗昌寻找机会提拔施中诚。不久,施中诚被升任烟台警备司令。施谷兰提出要施中诚为养父报仇,却被眷恋锦绣前程的施中诚以“报仇时机未到,恁可轻抛生命”为借口拒绝了。施谷兰倍感失望,一怒之下,写了封长信,与施中诚断绝了兄妹关系。
那么,父仇未报的施谷兰会就此善罢甘休吗?风起云涌,孙传芳又面临什么样的政治形势呢?
年夏,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讨伐的对象,正是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不可一世的孙军根本没有把这帮初出茅庐的学生军看在眼里,可是不到一个半月,曾经所向披靡的孙军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不得不全部退出江西。
惨败的孙传芳只能妥协忍让,与张作霖化敌为友,共同对付革命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张作霖早就忘记了当年为奉军作出牺牲的兄弟施从滨。他不计前嫌,与孙传芳结成同盟,组建了安国军政府,并自任安国军总司令,孙传芳为安国军副总司令,兼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以为有了奉军的支持,就可以扭转颓势。他万万没有想到,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却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势不可当,旧军阀被摧枯拉朽般击溃。
孙传芳集团行将没落,内部也开始纷纷倒戈,叛逃的叛逃,起义的起义。眼看着他的得力战将一个个都归附了革命军,孙传芳也感到大势已去。孙传芳兵败如山倒,革命军很快就占领了杭州、嘉兴、安庆等地,直逼南京。走投无路的孙传芳只能投奔张作霖。
年6月初,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炸死,孙传芳被迫逃往沈阳,投奔张学良。同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其间,对蒋介石恨之入骨的孙传芳,曾多次游说张学良实行东北割据,伺机再度进关,一争天下。张学良并未采纳孙传芳的建议,孙传芳无奈离去。
而这个时候,孙传芳的仇家施谷兰念念不忘复仇,一直在寻找孙传芳的下落,却因苦无音信而心急如焚。
那么,一度呼风唤雨、嚣张跋扈的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又到哪里去了呢?
其实,在年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便离开了东北,携全家来到天津,寓居租界。孙传芳本有出山主政之意,犹疑之际,北平传来消息,他的老上司吴佩孚为了拒绝日本人的劝请出山,居然把自己的寿棺摆在院子里,表示自己宁死不出山、不当汉奸的决心。这件事一时传为“陈棺言志”的美谈,同时也让孙传芳不敢轻易表示出山主政。
百无聊赖的孙传芳陷入了苦闷、惆怅中,一蹶不振,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孙传芳寄居天津的第四个年头,施谷兰也带着孩子离开了山西太原,回到天津娘家。临行前,她再次赋诗明志:“一再牺牲为父仇,年年不报使人愁。痴心愿望求人助,结果仍需自出头。”她正式改名为“施剑翘”,不再幻想有好心的仗义侠士替她出头报仇,决心自己动手以了却心愿。
两人虽在同一城市,施剑翘却不知情。为了寻找仇人的影子,施剑翘只能大海捞针,找来近一年的报纸,又跑遍各个书店,买回来一包又一包过时的旧照片,却一无所获。
●施剑翘
直到有一天,施剑翘经过一个算卦的小摊,无意间瞥见了一堆杂物当中的孙传芳照片。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仇人的面孔。她花高价买下了这张照片,打算按照照片来寻找仇人孙传芳。但是,仅凭一张数年前的旧照片,又怎能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将他辨认出来呢?正当施剑翘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线索突然出现了……
高僧神算寿命果天数
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孙传芳50岁生日,已经退野潜心学佛的他,心血来潮地写了一首自寿诗:“本定寿半百,谁知又添一。今日余之乐,世人有谁知。”原来,有一名高僧曾告诉孙传芳,他的寿命只有50岁,而孙传芳活过了51岁生日。因此,他生日那天便很高兴,自以为改变了命运。
孙传芳怎么也不会想到,数月后,他的生命会戛然而止。
年农历九月十七,是施从滨被杀十周年祭日。按照旧俗,施剑翘到日租界的观音寺烧纸祭祀。在祭祀的过程中,她无意中听说,居士林中有一位法号“智圆”的居士,乐善好施,皈依前是大名鼎鼎的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一听到“孙传芳”这三个字,施剑翘不由得怒火中烧。
她想不通:一个杀人如麻的军阀,怎么就变身成为吃斋念佛的居士了呢?
事实上,在通电下野后,孙传芳就隐居天津做了寓公。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成为日军势力范围,日军大本营首选孙传芳出任华北伪政府主席。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与孙传芳是日本振武学校的同班同学,他还当过孙传芳的军事顾问,可以说二人交情匪浅。但冈村宁次数次亲自做孙传芳的工作,均被孙传芳一口回绝。
孙传芳为了摆脱日本人的纠缠,表示自己不问世事的决心,在原皖系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影响下,皈依佛门,法名“智圆”。当时有人劝他:“你多少年战场厮杀结下仇家无数,如今皈依佛门孤身一人不带警卫,只恐仇家来寻仇报复。”孙传芳淡淡一笑:“死于同胞之手,比当汉奸卖国贼苟活强上千倍。”
孙传芳历经风云变幻,遍尝了人间苦乐,因此信佛后不断精进,成为当地非常有名的大善人,做了不少积德行善的事。比如每到夏天,他就在自家门外常备上绿豆汤,免费供行人消暑解渴。年的秋天,一个盗贼夜入孙家公馆行窃,当场被抓个正着,佣人将他押到孙传芳面前,不想他非但没有责罚,反倒给了盗贼一些米粮。此事,天津《立时报》做了报道:“孙公馆缉贼赏米,中秋夜乐善好施。”
两年时间里,孙传芳日日潜心诵佛,还担任了居士林理事长的职务,乐在其中。尽管如此,他还是逃不过10年前就已埋下祸根的那一劫。
年11月13日,星期三,居士林讲经日,林长靳云鹏、理事长孙传芳照例应该到场。这天,也是施剑翘预定下手刺杀孙传芳的日子。
诸事具备,不巧天不作美,下起了雨。绵绵阴雨下了整整一个上午,午后依旧阴云密布。施剑翘估计孙传芳不会去听经,便空手来到居士林。如她所料,孙传芳当时并不在场。
然而正当施剑翘与别人说话时,孙传芳身着黑海青道袍来到居士林。这天,孙传芳一早醒来,就觉得精神不济,但还是勉强起床。夫人不愿他冒雨外出,再三劝阻,但孙传芳以“事先与靳云鹏约好在居士林见面”为由,执意只身冒雨赶赴居士林佛教会。
见孙传芳出现,施剑翘急忙租车赶回家中,带上早已准备多时的勃朗宁手枪和传单,再次返回居士林。
掌管佛堂日常事务的法师如同往常一样,坐在居士当中,准备一同聆听高僧的讲经。这个时候,施剑翘的座位离孙传芳比较远,为了接近孙传芳,她就跟看堂人说:“我的座位离火炉太近,烤得难受。前面有些空位,可不可以往前挪一下?”法师点头答应。没想到,正是这不经意的点头,竟让一代枭雄孙传芳顷刻间一命呜呼!
这一天,高僧领诵的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居士林里按男东女西分坐两旁,男居士行列之首是靳云鹏,女居士行列之首是孙传芳。当众居士跟着法师齐声奉诵的时候,孙传芳也闭目盘坐在蒲团上一起吟诵,完全没有觉察到死神的脚步正悄然逼近。
施剑翘拿出枪对准孙传芳的那一刻,孙传芳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正要回头的一刹那,枪声响了。坐在排首的孙传芳应声倒地,中枪身亡。
完成刺杀后,施剑翘站起身,大声喊道:“各位道友不要怕,我为父报仇,绝不会伤及无辜!”说毕,她从小包里掏出一大把传单,撒到空中,传单上写道:“各位先生注意:(一)今天施剑翘打死孙传芳,是为先父施从滨报仇;(二)详细情形请看我的告国人书;(三)大仇已报,我即向法院自首;(四)血溅佛堂,惊骇各位,谨以至诚向居士林及各位先生表示歉意。”为了这一刻,她苦心孤诣准备了10年。
施剑翘随即向闻讯而来的警察交出手枪,并表明:“孙传芳是我打死的,带我去自首。”
当天下午,《新天津报》刊发号外,报道了“施从滨有女复仇,孙传芳佛堂毙命”的特大新闻。第二天,天津、北平、上海等各报都以头号标题刊载了这一消息,全国轰动。
一代枭雄孙传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纵观孙传芳的一生,他曾经好战成性,机警投机,一度呼风唤雨。但他身上有太多北洋军阀的时代烙印,造成他思想陈旧,拒绝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逆历史潮流而动,终于折戟沉沙,为大浪淘尽。是非成败转头空,孙传芳,这位曾经好战的军阀,放下了屠刀,一心向佛,面对无涯苦海,却一去化成了百年身!
作为北洋军阀,孙传芳的人生并不光彩,但他宁死不当汉奸,仅仅这一点已足以为他不太光彩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第十三章吴佩孚:中国最强者
历史就是一部闹剧。即便“八方风雨会中州”的吴佩孚也想不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并不是一场将他推向人生顶峰的战斗,而是一场历史悲剧的重演,只不过悲剧的人物恰巧调换了位置。
第一个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年的中国,军阀割据,动荡不堪。自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几分天下,中国军阀混战达到最高潮。正值此时,即在年9月8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新鲜出炉的《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赫然刊登着一位留着胡须的中国军官,照片下注明:中国最强者吴将军。这位备受海外瞩目的中国军人,是当时统领中国的直系军阀吴佩孚。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吴佩孚
吴佩孚身为一个地方军阀,却被称作能统一中国的人,而且还被冠以“中国最强者”的头衔,而30年前,这位将军甚至还是一位算命先生。从算命先生到中国最强者,这位将军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其实吴佩孚从军非常偶然。他从小就在私塾里长大,学习优异。23岁时,他金榜题名,中了秀才。他本来是做官的命,却因得罪了有财有势的“翁爷”,而被剥夺了功名。迫于生计,在四书五经里长大的吴佩孚,成了在北京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里算卦写对联的先生。
吴佩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虽然要挣钱养活自己,但他清楚算卦这行没有发展前途。在堂兄的极力劝说下,他放下了书本,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走进当时动乱中纷争不断的军事领域。
当时有句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参军入伍的秀才吴佩孚趋吉避凶,极力避免成为战场上的炮灰。几年的军旅生活,让吴佩孚学会了许多书外的本领。他深知,要想飞黄腾达,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靠山。当时北洋陆军第三镇的统制是曹锟,既是老淮军的骨干,又是袁世凯密下的亲信,是北洋系的红人。吴佩孚认准了曹锟的实力,打算投靠,却苦于无法获得曹锟的赏识。
年,日俄战争即将爆发。吴佩孚的机会来了。
日本使馆副武官青木宣纯与袁世凯面商中日联合组织情报机构,袁世凯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士官,与日本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些北洋军官大多毕业于测绘学堂等军事学校,故工作颇有成效,其中就有后来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
完成了这一出色的任务之后,吴佩孚被派到北洋陆军主力第三镇,从此与日后为民国八大总统之一的曹锟结识,为自己寻得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事实证明,吴佩孚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儒帅,他确实是个能把握机遇的人。第一次机遇出现在袁世凯派曹锟率军攻打山西革命军的时候,吴佩孚通报反叛军,曹锟开始格外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更正规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gs/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