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将门当出俊杰诗书画印大家

潘锡仁

艺术简历

潘锡仁,字常仁,号植荫堂主人。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年出生。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老教授协会天府画院特聘书画家,四川警察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成都画院特聘画家,成都开明印社副社长,成都丙戌金石书画研究会会长。

潘锡仁艺术年谱(-)

年:作品“书法”,经世界华人书画展评审委员会评定入选。

年:在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中篆刻作品邀请展”中入选。

年:作品“书法”评为四川省新闻界98之春书画展二等奖。

年:作品篆刻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年: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

年:“书法”作品经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入选作品。

年:荣获四川省、重庆市、成都市广播影视系统职工“迈向新世纪”书法作品银奖。

年:作品“篆刻”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年:作品“书法”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评定入展“世纪之交千人千作展”。

年:作品《篆刻》荣获四川省年度“群星奖”二等奖。

年:作品《竹石图》入选中国广播影视界第四届美术书法作品大展。(展出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年:书画作品《竹石图》被四川省眉山三苏博物馆收藏。

年:作品“印屏”在四川省第十三届“群星奖”比赛中获“优秀奖”。

年:聘为特邀理事(一级创作委员),并授予“教煌飞天奖”艺术家称号。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画”大展。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

年: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荣获“入选奖”。

年:作品《梅花》,在河南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主办的“迎新春、贺新年全国名家诗书画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年:“第三届国际篆刻交流展”印屏、原石参加中国展,齐齐哈尔市博物馆展出。

年:特聘为中国长城书画院西南国画院一级画师。

年:作品篆刻原石三方,选入中国篆刻艺术馆永久收藏。

年:特聘为成都画院画家。

年:四川省廉政书画作品三等奖。

六十甲子时,潘锡仁先生欣然感怀:

吾生初度沐朝阳,三拜名师君子堂。读书千回终达理,铁经百炼且成钢。

模形熔铸宗秦汉,得意化魂继魏唐。耳顺兼听能转益,平心定气写文章。

将门当出俊杰诗书画印大家

——潘锡仁的书画春秋

黄基秉(系四川经济日报原总编辑、经营管理者杂志高级记者)

牛建平(系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年,拗不过朋友再三邀请,60岁的潘锡仁先生在成都举办了书画篆刻展,将60年来从事书画艺术的成果及人生的点滴经历作了一次小结。

8年过去,潘锡仁先生精神依旧矍铄,随情随性,快人快语:写不好字的人来学篆刻我不收。

这是一位从将门大宅走出来的艺术家,半世纪沧桑,执着而坚定。

“作为几乎像贾宝玉一样锦衣玉食的出身,他在童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因为出身,让他在青年时代接受了更加实在的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栾帆曾与潘锡仁先生小聚盘飧市,推杯换盏间,感慨万千:潘先生要自然,求野趣,讲品格,论性情,闲云野鹤,仙风道骨。

60余载遍访名师书法、篆刻、花鸟自成一派

谈书法:“北魏六朝的墓志铭改变了我对书法的理解,并开始创新。”

年,27岁的潘锡仁拜四川书法大师余中英为师学习书法。

余中英早年在旧政权时期曾任军政职务,曾任成都市第九任市长。年代后期开始,余中英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工书法,善丹青。

“拜师时余老已经70高龄,但精神矍铄。”潘锡仁回忆:余中英早年书法曾受教于赵熙,绘画及篆刻曾得齐白石亲授。“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他出任成都市长后,市内商招多为其所题写。”

拜师时,潘锡仁作为知青,刚刚调返成都参加工作,担任宣传科的画师。由于办墙报、板报都离不开毛笔字,潘锡仁对书法格外用心。

“除学隶书外,小篆、大篆等都一一练习。”潘锡仁回忆:彼时正逢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筹办,组织了两届书法展览大型活动,自己的作品都入了展。

早年间,潘锡仁研究颜真卿的系列碑帖作品,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真正改变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并开始创新的,是由于在北魏六朝的墓志铭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余中英先生有一天送了我一本《李壁碑墓志》,该碑于年出土于山东德州,在近百年时间中与《张氏黑女碑》《张猛龙碑》的风格相似,但有其独特之格调。”潘锡仁回忆:在对该碑的研究和临摹中下了功夫,在后来的创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十余年又通过研究二王、米芾、王铎以及近代的大师作品,从中吸取精华,真正达到学古人而不拟古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谈篆刻:“齐白石的篆刻原石让我对篆刻有了动心之意”

“在学习期间,我在余先生处拜读了几方齐白石先生的篆刻原石,在这样的环境下对篆刻艺术有了动心之意。”回忆往事,潘锡仁颇为感慨:年北京来川的陈复澄先生就读于四川大学,是徐中舒老先生的古文字学研究生。

“陈先生读书中在成都开设首届篆刻艺术学习班,当时陈先生已是闻名全国的大篆刻家了。”潘锡仁回忆,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篆刻史及篆刻的相关知识。

“陈先生调回北京工作后,学习班的大部分成员在四川篆刻大师游丕承先生的组织下,正式成立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篆刻活动组。到了年4月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在活动组原班人马基础上,聘请了几位老一辈的顾问,正式成立了‘开明印社’。”潘锡仁回忆:游丕承先生为首任社长,他为秘书长,延续至今。

有评论家认为:线,是中国艺术的根本,无论书法、绘画、篆刻。线条的穿插变换、前后交叠,粗细、疏密对比所构建的艺术形式,组成了中华艺术丰厚的艺术语言。正是对线的认知和掌握,使锡仁先生一理通万法通。因此在其书画篆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交替呈现、互相渗透的线的语言表述,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元的魅力。我们能体会到其书画作品里铁划银钩式的刀切斧凿之痕,也能在其篆刻作品中看出陈章布局时,如经营画图般之气象万千。他在水墨画紫藤、秋菊、葡萄、梅花、翠竹时,线的运用与篆刻之中的线都讲究“锥画沙”“屋漏痕”的力的表现,即便是在其线描作品中和竹刻、砖刻、砚刻作品中,也都一脉相承地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传统的审美取向,给人浑厚、朴真之美。

郭强先生说:“老潘是一个有趣的人。”栾帆先生说:“是一个随情随性,肆恣汪洋的人。”喜小酌几杯的锡仁,我不知道酒是否对激活其才情有关,但李白斗酒诗百篇却是足以令人信服的佳话。生活中的锡仁是快乐而睿智的,也正是这样,其作品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寓意深刻的哲理和畅快的惬意。在篆刻作品《时间时间象飞鸟》中,作者行刀轻松自如,方圆相间,前面“时间”和后面“时间”两字在字的大小和书写上都各不尽相同,“飞”和“鸟”笔画上“飞”字圆润,“鸟”字多以直笔表现,取法象形,给人匆匆飞过之感。整个印左右两边为两字,中间三字建构布局巧妙。既体现了字义的严肃、深刻,同时又充满雅趣,令人观后会心一笑。同样,在《小马老马能识途否》《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上善若水》《温故而知新》中因字义之不同,字体、字型均做了匠心独运的设计和安排,并通过阴刻阳刻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韵致。

通过长期对外的交流和学习研究,年代,潘锡仁在篆刻艺术上有了大踏步的进展:连续参加四川的篆刻展,多次参加全国篆刻艺术大展,多次参加浙江西泠印社的大展。后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成立篆刻艺术委员会,潘锡仁被推荐为秘书长。

谈花鸟:“潜心研究海上画派,风格独树一帜”

潘锡仁的母亲毕业于当时西南最大的学校“南虹艺专”。少儿时受母亲的影响,潘锡仁爱画。

“我小学时就参加了成都市美术活动组,在素描、水粉、人体绘画上基础相当扎实。”潘锡仁坦言: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单位委派我到成都市工艺美术学校和四川大学设计系进修。“毕业后回单位从事包装设计和商标设计工作。”

年代初,由于有书法篆刻的基础,潘锡仁决定改学花鸟画。并对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为首的海上画派进行了潜心研究。经过二十来年的努力,其作品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近年来我的花鸟作品参加中国第十二、十三届花鸟画大展,四川省首届花鸟画大展等。作品在国内外的很多杂志发表、收藏。”

潘锡仁笔下的四季花果,清新而绚烂,给人生机勃勃之感。他尤喜画梅、竹,也许源于它们的高洁吧。那漫天飞舞的梅花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镶嵌在枝头,绽放着笑脸。那虬曲盘旋的枝干用笔、用墨之快慢急徐、枯湿浓淡丰富而多变。画竹,除传统的小写意法外,也擅双钩法。画石,多以撞墨法形成点线面之对比,墨趣横生。他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皆有,用楷书书写的《孙过庭书普》方正之间内涵隶书之笔意,既有庄严肃穆之感,又含空灵飘逸之意。使转用笔轻松自如,呈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以隶书书写的《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动墨横锦摇笔散珠》落笔灵动潇洒,枯润相间,点且圆且方,横竖张弛有法,整幅字给人大气而清秀之美。

早年对线描、竹刻、版刻、色彩的广泛研习,使得其艺术丰厚多彩的同时,锡仁先生深明艺品与人之修养紧紧相关。因此,在从事艺术创作之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理论,从前人那里不遗余力地汲取着养分。

潘锡仁的花鸟画艺术取法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等;篆法远溯先秦汉瓦、汉砖、汉印,近追赵之谦、吴昌硕等;诗撷意于唐宋诸家古诗风韵;书宗于二王、颜米。使其作品呈现出庄重而道正的魅力。锡仁先生近年来多有篆刻理论研究论文刊发,如《细品秦砖汉瓦再谈篆刻艺术》《创作出新意境杂谈》《初探篆刻边款的技法问题》等且多有精辟论述。他说:“制印,年轻时取法粗犷,现在倾向于精细,但线条更有力了。我的感受是先笨拙后灵巧,再笨拙,反反复复,最终修成正果。”其家中悬挂一块自刻扁,上题“仁则达”出自蜀中名家何应辉先生之笔,道出了锡仁的追求。

仁者,智者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丰厚的学养之画(字、篆刻)外功也正成就了其丰富而璀璨的艺术人生,潘锡仁的作品正以一个全新而多元的风貌呈现在画坛。创作、吟诗、教学、理论研究已深深地融入他的生活之中。

将门之后身担“三艺”车祸初愈潜心创作《心经》集

潘锡仁故乡仁寿,将门之后,祖父潘文华是四川著名爱国将领,抗战英雄,一代儒将,慈善家。

潘文华为国军二级陆军上将,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历任国民党第7战区23军军长、川军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长、28集团军总司令兼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新中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

年1月19日,刘湘病逝,潘文华护送刘湘的灵柩回川,结束了短暂的抗战史。年12月率部起义;年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潘文华向 捐献寒衣款二千万元。

“祖父对我们的影响是终身的。”潘锡仁记得,祖父晚年时,常与父亲一起畅谈,言语存留,皆为家训。

自古以来,擅书者众,善书兼而擅画所谓“书画双壁”者少。历史上善书、善画,同时又善于治印篆刻的,似乎只有吴硕、张大千、齐白石三人。潘锡仁将“三艺”担在一身,游刃有余。

不关心被市场左右的价格,不评价当今书画之乱象,甲子之年之后的潘锡仁,以自娱自乐的心态,“玩”着自己的事业。

书法大家何应辉先生给潘锡仁先生的书画室题了一幅字:“仁则达”,潘先生很喜欢,刻了出来挂在书画室。老友乾洪对潘锡仁先生不吝赞美:老潘身上有一种成都人雅俗具备的特殊气质。“研习艺术则认真专注,为朋结友则洒脱仁义。谈起艺术则自信又自谦,端起酒杯则有我又有人。所以,老潘的书法朴拙俊朗,梅兰竹菊从容自在,篆刻印章温毅敦和,与朋友相处则随和淡定。”

“少年时拜余兴公先生学习书法艺术,闲暇时常接触齐白石先生为兴公先生所治之印,兴公先生的好友,带了方齐白石先生治印的原石给我看,当时十分激动。”潘锡仁先生记得,其中一方章“苍塾主人”单刀遒劲,有刃有游,最深可能有2至3毫米,十分感叹崇拜。

人生曲折的潘锡仁,在当知青的时候做过木匠,每当看到白石先生所治的“鲁班门下”时,感慨万千。

“有一次在书店买了一本清末篆刻家黄牧甫所刻的《心经》集,大概是他30多岁时的作品,不是很成熟,但当时不知怎的如获至宝。”潘锡仁告诉记者:听老师们说《心经》其含义深邃玄妙,重复字多,很不易创作,暗下决心在有生之年定要把心经创作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心经》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尤其是年7月的那次车祸后,倍觉人生之短暂……在手术后的康复期间我正式开始对《心经》篆刻创作的研究。”

历时一年,《潘锡仁篆刻心经》面世。

“在作品中要让人能够品味到‘有笔、有味、有刀、有古痕’。”在潘锡仁看来,篆刻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创作一方印,要有临帖的功底,要有心、用心去对待一切事物和艺术创作。“创作时既要奔放活泼、富有生机,但也要注意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七十抒怀,潘锡仁先生提笔自嘲:

少小运交翰墨缘,慈亲家训得薪传。晨读经书知本性,暮临书谱芥子园。

拜艺求贤问三老,访碑临帖法自然。梅如虬髯香雪海,竹似凤羽翠云山。

兰依斜石真君子,菊傍疏篱若醉仙。拈花泼墨觅其趣,写意搜奇安可闲。

人到中岁心方正,天伦之乐合家欢。一盏清茶七八友,世事如棋等闲看。

记者手记》》》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篆刻是书法绘画之母。”

三个小时的采访潘锡仁先生娓娓道来,这句话尤为深刻。

“一副好印首先要用书法造型,其次有诗味和韵味,缺了这些就只是个图章。”潘锡仁先生时时不忘教诲晚辈:学篆刻,书法是基础,《说文解字》是基础。

年逾古稀,潘锡仁一生都在书法的世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艺术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面对书法界的乱象,他超脱世外。

他欣赏唐代书法的强盛,也博采清代书法的所长,以严谨和勤奋学高为师,以淡泊名利的率真人生身正为范。他挂念:书法要从小学开始普及,以后就不那么突兀了;他忧虑:书法理论还很欠缺,要继承传统,也要有现代的东西;他担心:要保证书画院专业画家的待遇,不能让他们过得太苦……

友人回忆:看潘锡仁先生篆刻是一种享受。“他会对石料端详良久,用心与石头对话、交谈,一旦下刀,势如破竹,一点一挑颇具古风。”

学习篆刻从秦篆汉印入手,几十年苦练手底才能见古风,对历史尊重,对规律遵从,潘锡仁先生达到了艺术水准的变通,仁艺春秋,自成一派。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潘锡仁艺术年谱(-)

年:作品“书法”,经世界华人书画展评审委员会评定入选。

年:在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中篆刻作品邀请展”中入选。

年:作品“书法”评为四川省新闻界98之春书画展二等奖。

年:作品篆刻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全国篆刻艺术展。

年: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

年:“书法”作品经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入选作品。

年:荣获四川省、重庆市、成都市广播影视系统职工“迈向新世纪”书法作品银奖。

年:作品“篆刻”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年:作品“书法”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评定入展“世纪之交千人千作展”。

年:作品《篆刻》荣获四川省年度“群星奖”二等奖。

年:作品《竹石图》入选中国广播影视界第四届美术书法作品大展。(展出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年:书画作品《竹石图》被四川省眉山三苏博物馆收藏。

年:作品“印屏”在四川省第十三届“群星奖”比赛中获“优秀奖”。

年:聘为特邀理事(一级创作委员),并授予“教煌飞天奖”艺术家称号。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画”大展。

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

年: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荣获“入选奖”。

年:作品《梅花》,在河南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主办的“迎新春、贺新年全国名家诗书画精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年:“第三届国际篆刻交流展”印屏、原石参加中国展,齐齐哈尔市博物馆展出。

年:特聘为中国长城书画院西南国画院一级画师。

年:作品篆刻原石三方,选入中国篆刻艺术馆永久收藏。

年:特聘为成都画院画家。

年:四川省廉政书画作品三等奖。

图文编辑

郭成

黄基秉牛建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胶囊
长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gs/34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