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坚持艺术兴趣培养孩子的能量超乎想象

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能坚持做一件“喜欢”的事,

实属人生快乐。

余文荟和王子涵小朋友,

已在蕃茄田艺术学习了3年时间,

他们三四岁时因“兴趣”来到这里,

现在

他们依然坚持在做这件喜欢的事。

就此,我们采访了这两位学员的家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喜欢并坚持的“艺术生活”,看看他们的成长与想象力。

余文荟今年6岁3个月,在蕃茄田艺术坚持学习已有3年。从L1到L3中阶,文荟在蕃茄田艺术快速成长。生活中,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小朋友,从小喜欢艺术,除了学艺术创作外,还有钢琴和舞蹈。文荟妈妈称,艺术创作始终都是她的第一兴趣。

蕃茄田艺术十堰邮电街校区学员余文荟6岁3个月

学龄

3年半

选择蕃茄田艺术是因为它的“独特”。

文荟妈妈分享道:“我们起初是通过朋友介绍接触到蕃茄田艺术,通过一系列线上了解和试听体验,发现蕃茄田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艺术创新教育’。课程有很多创新元素的融合,知识含量丰富,还有吸人眼球的教学方式,平面课和立体课的搭配教学,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思维逻辑,所以一直坚持学习。”

余文荟在认真创作参赛作品

让文荟妈妈印象深刻且觉得非常有趣的是一节L1的课程“我眼中的妈妈”。

文荟妈妈说:“那天我送她上课,迟到了,她有情绪又不敢讲,正赶上课程主题是‘我眼中的妈妈’,她就把情绪宣泄到了创作中。我看到她的作品时,内心觉得很有意思,她把我画成一个‘黑脸’和‘爆炸卷发’,课后我问‘妈妈不是挺白的吗,为什么黑色的脸?’文慧说‘因为你今天和我发脾气了,所以就是黑色的’。”

文荟妈妈忽然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她觉得孩子敢创新,敢于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创作出来,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内心,非常可贵。

余文荟作品

如今,文荟的自主创作能力已有很大提升,在生活中看见美好的事物,愿意主动创作下来。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创作,重要的是,她的创作思路与之前相比清晰许多,创作速度也大有提高。

比文荟大6岁的干姐姐是美术专业出身,每次文荟拿着作品去找姐姐,都会被说“很粗犷”。但在文荟妈妈眼中,就是符合她年龄该有的样子,其他人做不到,也模仿不来。

她经常会和文荟沟通说:“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不同。很多人可能是常年重复做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而你不同,你是用你的想象力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属于你自己的作品,你在这个年龄就应该做你该做的事。”

余文荟与作品合照

文荟妈妈与孩子分享了自己儿时的经历。她说:“很多人在学走路的时候都是正面向前走,而我小时候和其他人不同,是先学倒走,文荟小时候也是先学会倒走。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如果常年累计做同一件事,会成为循规蹈矩的人,缺失了自身该有的独特性。所以对文荟的教育方式,就让她遵从自己内心,想怎样创作就怎样创作!”

余文荟作品——《我的家园-冰山》

文荟在“年东欧国际艺术计划”国际赛事中提交的其中一副作品《我的家园-冰山》让妈妈很惊喜,这幅作品的创意来源是文荟很小的时候去过的海洋世界和今年暑假参观的帝企鹅。文荟妈妈说:“在她的作品中,有棱角分明的南极冰山,跃跃欲试的跳水企鹅,还有像绅士一样的企鹅爸爸,各种形态的企鹅都很生动形象。我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将记忆创作成艺术画面。”

余文荟与妈妈合照

对孩子学习艺术创作这件事,文荟妈妈表示会继续坚持,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即便她的“随手稿”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文荟妈妈也会坚持保留她身体中的那份创造力。

王子涵今年7岁,在蕃茄田艺术学习3年多时间。在指导师眼里,他是个爱笑、有礼貌的阳光男孩,动脑能力强,反应速度快,上一秒可能还在搞怪,下一秒就能瞬间进入状态,认真投入创作。

那在爸爸眼中的王子涵是怎样的?

蕃茄田艺术十堰邮电街校区学员王子涵7岁

学龄

3年

子涵爸爸分享:3年前,孩子正处于发掘兴趣爱好的年龄,他认为兴趣爱好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所以要根据孩子的意愿慎重选择。

一次,一家人在十堰邮电街附近散步时偶遇了新开业的蕃茄田艺术,当子涵爸爸看到孩子对体验课程很感兴趣时,便有了让孩子学习的想法。

王子涵认真创作的场景

说到让孩子加入蕃茄田艺术的主要原因,子涵爸爸回忆道:“第一次上试听课时,有一位穿小丑装戴‘红鼻子’的老师给孩子们指导,那种教学模式很新颖,整节课下来孩子很开心。”

“课后又深入的了解了蕃茄田艺术的教学理念,‘让孩子在孩子的年纪就像个孩子’这句话,是打动我们的关键。孩子在这个年龄充满了天真美好,他们需要在这个阶段激发(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决定尝试一年。”

但这一试,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中,子涵爸爸发现了孩子的变化:从最开始的涂涂画画到完整作品呈现;在学校美术课上的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想法,独特创新,区别于其他同学;

走进博物馆时,能一眼就认出梵高的星空、早已消失的猛犸、古埃及的艺术文化;从腼腆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变得主动与校区老师、同学成为朋友,勇敢的将内心的想法分享给大家等等。

王子涵与作品合照

子涵爸爸分享道:“孩子的这些变化总会让我很意外,没想到在他这么小的时候能达到现在的程度,而且能看出孩子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在蕃茄田艺术学习创作,每到周五就会自觉主动的去校区上课。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认真对待,是很欣慰的事。”

几年的积累,让王子涵的家中堆满了他创作的作品,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子涵爸爸分享了一幅刊登在《十堰晚报》的作品,名为《洗澡啦》。

画面的背景是一个装满泡泡的浴缸,一个爸爸在给孩子剪头发,碎发撒了满地,孩子脸上露着开心的笑容。这个场景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画面。

王子涵年作品——《洗澡啦》

子涵爸爸分享道:“子涵小的时候经常用浴盆泡澡,喜欢玩泡泡,头发也是我在家里帮他修剪。可能这些是他小时候比较深刻的记忆,加上老师的引导,孩子凭着脑海中的印象发挥想象力,创作了这幅作品。当时登上全市几百万人都能看到的《十堰晚报》,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开心,孩子的成就感十足。”

除了印象最深的作品,还有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发生。

子涵爸爸分享,一次主题为“聚宝盆”的课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几乎和“奇珍异宝”有关,而王子涵的“聚宝盆”里却是一根长长的面条。

妈妈看到他的作品表示不理解,与他沟通后了解了创作背景——在课程前几日,一家人去西安游玩,连续吃了几天的面条,对于子涵来说,“面条”是自己喜欢的食物也是珍贵的宝物,把它放进聚宝盆中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吃到它。

王子涵作品

孩子的想象力是超乎成年人预期的,对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一百万种表达方式”,孩子眼中的哪怕一片碎瓦、一团废纸、一个弹珠对他们而言都可能是珍贵的。

这种想象力需要被保护,艺术的表达不局限于一种方式,让他们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尊重孩子的想法。

王子涵与爸爸合照

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子涵爸爸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有改观,更主张“民主式”教育,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方向,不会强迫孩子“必须要做”,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培育。

在未来,子涵爸爸希望王子涵能成为一个拥有“快乐人生”的人,没有框架,没有束缚,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将艺术创新贯穿到未来发展中,平平安安度过快乐的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10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