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看长征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不做石达开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曾经出现在很多人的小学课本上,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影视资料81年前,著名的红军将领刘伯承在马灯的微光下,立于桥中,连跺三下,“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透过硝烟看战役那是年5月27日早上,红1军团第2师第4团,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2昼夜强行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影视作品再现历史场景泸定桥是川康要道,全长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面对这种情况,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影视作品里的夺桥瞬间↓↓↓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溃逃。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国民党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当地有“五月安顺不渡江”的古训。早在年5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部由云南进入四川边界大渡河畔。前有急流阻断,后有官兵追击,加上粮草不济,形势极其险恶。石达开下令乘夜强渡,但惨遭失败,全军覆没。他把五个妻妾、两个幼子都沉到大渡河中,写下了“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悲叹。但是,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不然就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前后夹击,就会全军覆没。所以,红军决定,沿大渡河左岸、右岸同时北上,火速夺占泸定桥。红军能夺桥是靠“默契”?有人认为,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飞夺泸定桥,是因为与川军达成了某种“默契”,守桥的刘文辉部队才没有炸掉铁索。事实是这样的吗?中央红军行至四川后,与其作战的四川军阀部队主要是刘湘和刘文辉部。为阻中央红军入川,川军在与红军作战中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并不弱于蒋介石的中央军。远征的中央红军集中主力部队在与刘湘部队土城、叙永两次作战均未能取得胜利,临时决定转变作战方向,这才有了后来的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的作战。即便是实力逊于刘湘的刘文辉军队,对红军也严加防堵,中央红军对其部刘元瑭部死守的会理城,围攻近一星期也未能突破其防线。△近期上映的长征题材电影《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红军抢占安顺场后,刘文辉命令袁国瑞率第4旅火速增援泸定桥。蒋介石曾令刘文辉炸桥。刘文辉之所以未炸,是因为泸定桥是连接川藏的唯一通道,把桥炸了会激起民愤,而且自己的部队也没有了退路,何况炸桥之后重修代价太大。为应付蒋介石,他提出了另一替代办法:如守不住就用煤油烧桥,事实上其部队在泸定桥也是这么做的。因此,红军能夺下泸定桥,并不是靠川军的所谓“默契”,而是靠出色的战役指挥和各部队的密切配合,靠红军指战员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战斗精神。链接阅读:泸定桥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米、铁索长.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的咽喉之地。综合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人民日报、人民网、北青网、湖北日报辽宁号新媒体编辑:张鹏
上一篇文章: 内部分裂丨一个红色听风者的绝密生涯 下一篇文章: 金一南毛泽东为何称大渡桥横铁索寒
赞赏
长按鍎跨鐧界櫆椋庣棁鐘?鍖椾含姝h娌荤枟鐧界櫆椋庡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