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人物点评之西北群狼
写完冯玉祥,感觉意犹未尽,决定继续写一下西北军的其他大佬。
西北军支系繁多,在很多关键时刻改变了历史,很多人物也很有个性和特点。冯玉祥有所谓的“十三太保”,包括韩复榘、石友三、孙良诚、孙连仲、刘汝明(以上五人又称新五虎将)、佟麟阁、张维玺、韩多峰、赵席聘、程希贤、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最受冯玉祥倚重,但是像鹿钟麟、宋哲元、张自忠、吉鸿昌、高树勋、吴化文等不在十三太保之列的大员也是必须要说的。“太保”本是我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皇帝的一品大员,与太傅、太师并称“三公”;京剧《珠帘寨》中有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隋唐演义中靠山王杨林也有十三太保,这里的太保类似于“义子干儿”,所以西北军称呼以上十三人为十三太保,一方面是艳羡,另一方面也是暗讽。
鹿小鬼:鹿钟麟
鹿钟麟是冯玉祥部队早期的骨干,他是河北定州人,家族本身是名门望族,加入北洋军后参与了“武学研究会”,参加了滦州起义,得到车震的保护幸免于难,后来编入第四混成旅入川和护国军作战,溃败后加入冯玉祥第六混成旅,之后就一直跟随冯玉祥建功立业。在张勋复辟期间,他主持迎回冯玉祥参与“讨逆”,之后步步高升,为冯玉祥负责训练部队,张自忠等名将均出自他麾下。
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鹿钟麟奉冯玉祥之命回师北京,兵不血刃控制京城,将溥仪驱逐出宫,之后孙中山北上,他负责警卫工作,孙死后,灵柩也是他负责奉移。之后直系、奉系共同讨伐国民军,在冯玉祥下野,韩复渠、石友三叛离的情况下,他和张之江、宋哲元率部撤往绥远,保存了有生力量,之后冯玉祥回国,他参与了五原誓师、二次北伐等一系列活动,并作为冯玉祥的代表驻南京任军政部次长。
中原大战,鹿钟麟绕道日本回归冯玉祥部,作为冯玉祥的全权代表代理西北军总司令,为冯玉祥脱困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学良入关后,西北军失败,冯玉祥原想让鹿钟麟收拢部队,但是蒋介石坚决不允,于是冯玉祥和鹿钟麟被迫一起下野。
抗战初,鹿钟麟出任河北省主席,但是自己手下没有嫡系军队,老部下庞炳勋、石友三指挥不动,张荫梧、朱怀冰各怀鬼胎,和八路军摩擦不断,最终无奈辞职。《毛选》第三卷里鹿钟麟有一段注释,我也是读毛选知道这个人的,所以列了西北军将领的第一号。解放后鹿钟麟在天津从事街道工作同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年善终。
鹿钟麟这个人,为人机灵,做事很有水平,人称“小鬼”,但是因为他身上冯玉祥的色彩太浓,所以蒋介石不可能真正信任他,这也是他在中原大战后再无建树的根本原因。
大刀传奇:宋哲元
宋哲元是山东乐陵人,是西北军老五虎上将之首,其他还有鹿钟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也是西北军将领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个。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家庭,粗通文墨且幼时习武,年入北洋随军武备学堂,毕业后跟随陆建章、冯玉祥四方征战,先后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年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陆军少将。之后参加北京政变,任热河都统;在南口大战后率军退回绥远,参加了五原誓师、二次北伐之役,任陕西省主席。之后参加两次中原大战,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在大失败后,宋哲元却迎来了自己最风光、也是最光荣的时刻。
中原大战,西北军彻底解体,宋哲元走张学良的门路,收拢残部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之后又改编成第29军,在石友三反蒋时表示拥蒋,九一八后通电抗战,整军备战,兼任察哈尔省主席。
年长城抗战爆发,在热河失守后,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喜峰口大获全胜,《大刀进行曲》唱编全国。《塘沽协定》签订后,长城抗战结束,宋哲元取得事实上的半独立地位。在冯玉祥成立察绥抗日同盟军后,宋哲元保持沉默,之后在冯玉祥离开后再次接任察哈尔省主席收拾残局。之后多次与日军交恶,后石友三妄图进军北平,二十九军借机控制平津及河北察哈尔,成为北方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势力。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宋哲元参与镇压学生运动,由抗日英雄沦为唾骂对象;之后宋哲元出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亲日派分子,这个组织国民党中央视为地方政权,日军视为半独立组织并期望进一步推进“华北五省自治”,宋哲元则中间观望,希望维持自己的半独立地位,在西安事变中保持中立。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二十九军死守阵地,打响全国抗战的第一枪,但是这时宋哲元对日军仍抱有和平幻想,不希望蒋介石中央军北上抢自己地盘,在日军突然袭击下措手不及,造成重大损失,平津失守;之后还抱有一定的保存实力的思想,对于华北大溃败应负一定责任。之后患病回四川修养,40年病逝。
宋哲元评价起来想当复杂,内心的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都很强烈,既想当民族英雄,又想利用日军维持自己的半独立地位,当然,他毕竟是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功不可没!
韩青天:韩复渠
韩复渠,字向方,直隶霸州人,父亲是穷秀才,自己也粗通文墨,因欠赌债下关东投军入冯玉祥部,参加“武学研究会”并参与滦州起义,失败后返乡,然后重入冯玉祥军中,逐次升迁。年参与北京政变,第一个攻入天津,任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很快升任师长),在冯玉祥军中地位可见一斑。南口大战,国民军败退,韩复渠和石友三投奔阎锡山商震部,五原誓师后又归队,参与北伐升任军长,后出任河南省主席但被免去军职,因此对冯玉祥不满,在第一次蒋冯大战中和石友三一起投靠蒋介石导致冯玉祥失败。中原大战中韩复渠在山东抵挡住了阎锡山晋军的进攻,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省主席并在此后七年间主政山东。
主政山东期间,韩复渠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暗杀了张宗昌,驱逐了刘珍年,与日军虚与委蛇同时高压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在山东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域自治。二是聘请梁漱溟来邹平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振兴实业,重视教育,对于山东建设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济南商埠的规划(如经纬路的设计)就出自于他。三是整顿吏治,标榜平民作风,经常下乡微服私访,此类的民间传说很多,就不人为美化了。四是扩军备战,军队是军阀的命根子,韩复渠自然也不例外。
西安事变,韩复渠通电支持张杨;抗战开始,为保存实力,韩复渠放弃黄河和泰山防线,率领十万大军不战而撤;另一方面,他还秘密联络四川军阀刘湘,企图反蒋,以上因素使蒋介石决心肃清韩复榘。年1月,韩复榘在开封出席军事会议时被逮捕,以违反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处决,成为抗战开始后被处决的第一个高级将领。
倒戈将军:石友三
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但是毕竟还算追求进步,而他的部下石友三则是名副其实的倒戈将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次数多(不完全统计达十一次之多)而且毫无底线,最终沦为汉奸,下场也最惨。
石友三是吉林九台人,年入北洋第三镇当兵,民国元年北京兵变后流落北京,后投入冯玉祥部下任亲兵,之后一路升迁,北京政变后升任师长兼包头镇守使,成为一方大员。南口大战后,石友三投奔商震,叛离冯玉祥。五原誓师后,石友三又叛离阎锡山归队冯玉祥。之后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举棋不定,石友三和蒋介石有了联系,第一次蒋冯大战,石友三又叛冯归蒋。蒋介石任命石友三为安徽省主席,命令他南下讨桂,石友三又叛蒋,支持唐生智反蒋并在江北浦口炮轰南京。唐生智很快失败,石友三又通电归附阎锡山。中原大战爆发,石友三又回到冯玉祥麾下反蒋,之后张学良入关拥蒋,石友三又叛冯归张。年,石友三又接受汪精卫的任命,图谋占据北平,,但是这次赔光了老本,被迫投奔韩复渠。
年,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重建军队,塘沽协定后出任冀北保安司令。抗战开始后,石友三编入宋哲元部,之后为在山东站稳脚跟,又与我党拉关系。年,蒋介石以主政华北为诱饵拉拢石友三,石友三又与我党翻脸并摩擦不断,出任察哈尔省主席。年,石友三在冀南战斗中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又准备投靠日军,在开封与日军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石友三部下高树勋不愿做汉奸,请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邀请石友三前往濮阳,在会议中将其绑架后活埋于黄河岸边。
说到这里要简要介绍下高树勋,他也是西北军老人,后来在45年全面内战爆发前率部起义,我党借此开展了“高树勋运动”,建国后高树勋长期担任河北省副省长,年病故。
在冯玉祥一节中我也说过,石友三是火烧少林寺的主谋,在此不再赘述。总体而言,石友三是西北军中人品最差,结局最惨的一个!
活关公:张自忠
张自忠是西北军中无论国共都给予高度评价的将领,但是他在西北军中属于后起之秀,所以本文把他列在新老五虎将之后的第一个。
张自忠年出生于山东临清的一个官宦之家,小时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教育,年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忠、孝、仁、义的旧道德对他影响很大。年考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接触了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张自忠也是西北军中少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将领。
年,经车震介绍,张自忠进入冯玉祥部任中尉差遣,不久升任排长,连长就是石友三。年,冯玉祥驻军常德设立军官教导团,鹿钟麟任团长,张自忠在此时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年,冯玉祥任命张自忠为学兵团团长并参与了北京政变。之后,他跟随冯玉祥征战四方。年参加中原大战,率领第六师击败了以蒋军精锐著称的张治中的教导二师;之后张学良入关,在西北军残部中,张自忠的第六师编制最为完整,跟随宋哲元接受改编为第29军第38师,之后参加了长城抗战。
全民族抗战爆发,张自忠将军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和最终的光荣。卢沟桥事变后,二十九军撤退,宋哲元命令病中的张自忠留守北平与日军周旋,一时被全国上下视为汉奸。北平失陷后,张自忠辗转逃离北平归队,但是仍旧被视为汉奸,很多愤青要求对他进行军法审判,他深以为耻,也抱定了以死报国,还自己清白的决心。一定程度上讲,张将军是死在了自己的同胞手中,以他的高位,原本不必亲临前线而可在安全的后方指挥,但是他总是说,别人可以,我不行!
年3月,张自忠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在临沂战役中,他与敌激战七昼夜,粉碎日军增援台儿庄的企图,将日军的“铁军”板垣师团击溃,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年5月,率部参加随枣会战,歼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放弃渡河攻击襄樊的计划。12月又率领右翼兵团参加冬季攻势,正面进攻日军,歼灭日军第一零三旅团。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自己以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之尊仅率余人东渡襄河,将日军拦腰斩断;15日,张自忠部被近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张自忠一直疾呼督战,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并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死后,国军组织敢死队抢回尸体并运回重庆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予以高度评价,民间则以“活关公”称之,日军也对其高度尊重,称为“绝代勇将”;国民政府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北京上海等地均有张自忠路命名。新中国成立后,张自忠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绝食七日而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写到这里,又要感慨几句,空喊爱国容易,誓死报国更难,如果不是张自忠一心求死,他何必以身涉险!嘴炮不但误国而且害人啊!
吉大胆:吉鸿昌
吉鸿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是大英雄似的存在,因为我们小时候有一部电影叫《吉鸿昌》,是长春电影制片厂79年拍的,没有看过电影的也肯定看过小人书。当然,长大后随着历史观的形成,印象肯定有所修正,但是正面人物的定位是改不了的。
吉鸿昌是河南扶沟县人,幼时家贫,不甘人欺,恃勇好斗。年投军入冯玉祥部,不断升迁,年升为36旅旅长,参与五原誓师、二次北伐,所部扩编为第19师,号称“铁军”,是西北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部队,他则被称为“吉大胆”。年任宁夏省主席兼第10军军长。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蒋介石改编为第22路军并派往围剿鄂豫皖苏区,与我党接触并被转化。电影上这一段非常富有戏剧性,吉鸿昌乔庄打扮潜入苏区侦查,在集市上碰到一个红军战士与一个卖盆的老大爷为一块银元争执不下,吉鸿昌看不下去就对战士说,我给你两块银元,你就别难为老人家了!结果老大爷说,你误会了,他不小心打碎我的一个陶盆,非要赔我一块银元,我哪能要红军的钱,而且这个盆也不值那么多啊!于是吉鸿昌彻底折服(他的部队在国民党中算是纪律比较好的,但是肯定没到这个程度)。这个故事真假不说,一个盆是否值一块银元不论,一个普通战士是否能随身带一块银元都不重要,那个年代那么多高官显贵、名门望族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且矢志不移,肯定是有其原因的!
此后,吉鸿昌对剿共敷衍了事,九一八后又通电要求抗日,于是被国民党逼迫下野出国考察。年一二八事变后回国,在北平经宣侠父(有兴趣的可以多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