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脑电图常用术语2电极及导联

参阅孟凡瑾等、刘晓燕、鲁在清、王德堃、黄远桂等、大熊雄辉、刘明顺等、殷全喜等作者的著作,再加上长期临床积累与理解,整理编辑了临床脑电图术语条,以飨读者。

二、电极及导联

15.标准电极(standardelectrode)或称桥式电极。一般指常规使用的头皮电极,直径约8~10mm的银质衬垫电极,用棉花或纱布包被,浸盐水后,用头网固定在头皮上,以引导记录电极。

16.盘形电极(diskelectrode)直径约8mm,中部略凹的金属盘形电极,覆导电膏后,以火棉胶粘连在头皮上,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脑电记录,并可减少动作伪差。

17.氯化银电极(silver-chlorideelectrode)一种在制造时经过特殊处理,表面有氯化银的银质电极,可以减少极化作用,保持所记脑波清楚,减少失真。

18.参考电极(referenceelectrode)一般是指与该参考电极作对照,再测定另一电极的电位变化。常用的参考电极有双耳参考电极、平均参考电极。

19.作用电极(activeelectrode)一般指放在头皮上的有效电极。

20.特殊电极(specialelectrode)任何一种非标准头皮电极的电极,例如蝶骨电极、鼻咽电极、下颌切迹电极。

21.颅底电极(basalelectrode)任何一种放置位置靠近颅骨底部,用于记录脑底面电活动的电极。如鼻咽电极、蝶骨电极等。

22.鼻咽电极(nasopharyngealelectrode)前端为银质小圆珠,体部为铜质、直径约1.2mm,长10~12cm,外涂绝缘漆的电极,通过鼻腔放入靠近鼻咽壁,前端抵住蝶骨体,用以记录颅底电位。

23.蝶骨电极(sphenoidalelectrode)通过面部颧骨弓以下的软组织将针插入或将金属丝导入并使其尖端部靠近头颅基底区的卵圆孔周围,临床常应用于颞叶癫痫患者,以记录其颞叶前下部或中下部的脑电活动。

24.下颌切迹电极(mandibularnotchelectrode)又称贴片蝶骨电极、下关穴电极,在下颌切迹(下关穴)处皮肤上放置固定的盘状电极[9]。毫针蝶骨电极的刺入点在下关穴,贴片蝶骨电极的贴片点也在下关穴。推荐使用下关穴电极(xiaguanacupointelectrode)。

25.其他特殊电极(otherspecialelectrodes)如筛骨电极、鼓膜电极、小脑电极、硬膜下电极等。

26.国际10-20系统电极安置法(international10-20system)该电极放置方法是由Jasper氏提议,年经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会试验后,年通过作为正式推荐方案,迄今逐渐为各国采用,作为脑电图专业国际经验交流或论文报道的标准电极放置方法。

前后的起止点为鼻根部(nasion)和枕骨粗隆(inion),左右侧的起点为耳前点,将上述半圆分割为10%与20%确定电极的部位。

⑴前后位:从鼻根至枕骨粗隆取一连线,然后在此连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标出5点,分别命名为额极中线(Fpz)点、额中线(Fz)点、中央中线(Cz)点、顶中线(Pz)点及枕中线(Oz)点。Fpz点至鼻根与Oz点至枕骨粗隆的距离分别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的Fz、Cz及Pz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⑵中横位:从左耳前点(耳屏前颧弓根凹陷处)或外耳孔(通过Cz点)至右耳前点取一连线,在此连线的左右两侧分别对称地标出左颞

(T3)、右颞(T4)点和左中央(C3)、右中央(C4)点。T3、T4点至耳前点的距离分别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⑶侧位:从Fpz点向后通过T3、T4点至Oz点分别取左和右侧连线,然后在此连线上由前向后分别对称地标出左额极(Fp1)、右额极(Fp2)点、左颞前(F7)、右颞前(F8)点,左颞后(T5)、右颞后(T6)点和左枕(O1)、右枕(O2)点。Fp1、Fp2至Fpz的距离与O1、O2至Oz点的距离各占此连线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20%相隔。

⑷其余的左额(F3)、右额(F4)点和左顶(P3)、右顶(P4)点分别位于Fz点与F7、F8连线的中点,以及Pz点与T5、T6连线的中点。左右两侧耳垂电极分别用A1和A2表示。

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在左右两侧头部上各安放8个电极,再加上前后位上的Fz、Cz及Pz三个电极,另外还有左右侧2个耳垂电极,这样共计安放21个电极。10/20系统法的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明确,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极放置。

27.耳垂参考导联(earlobereferentialmontage)即两耳垂作为参考电极,亦称为单极导联(monopolarmontage),参考电极作为多数导联的共用电极构成的导联。所有记录电极均连接放大器的负端(G1),参考电极连接正端(G2)。

28.平均参考导联(averagedreferentialmontage)将头皮的每个记录电极(仅限安放的每个电极)分别串联一个1~2MΩ的电阻,然后再并联在一起,经此处理后,头皮各点的电位被明显减弱并被平均,理论上电位接近于零。实际应用中,仍见活化现象。

双极导联组合(bipolarmontage)由一对探查电极进行的记录,称为双极导联。在全部双极导联中,没有共同电极与各导联相连接。双极导联组的组配,多数为锁链连接方式,即沿着相同排列的邻近电极,一个电极共用,接至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2和接至另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1,如额-中央区,中央区-顶区,顶区-枕区等。

30.横位双极导联组(transversebipolarmontage)依次按一定方向(通常为由左至右)将按以横排方式放置的多个电极,用链锁方式将第一个电极引入放大器I输入端1,第二个电极引入同一放大器的输入端2,然后,依次将第2个电极引入放大器Ⅱ的输入端l,将第三个电极引入放大器Ⅱ的输入端2。依此类推,分别组成的这些导联为横位双极导联组,又称冠状双极导联组(coronalBipolarmontage)。

31.三角双极导联组(triangularbipolaimontage)一组由三个呈三角形放置的、互相距离相等的电极成对组配成的导联。用于脑瘤患者,在头皮电极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导联根据尖波、棘波、慢波或综合波所在导联进行定位,故又称“三角定位法”。该方法仅为对病理波部位进行定侧、定位的方法之一,只是在已发现异常时,增加一种显示的方式,本身不具有活化作用。

32.参考电极活化(referentialelectrodeactivition)参考电极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带有一定的电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参考电极活化。被活化的参考电极将影响所有预期相连接的记录电极,进而影响对脑电图的判读和对异常波的定位。但是,当耳电极作为参考电极活化,出现正相棘、尖波时,是一种积极的信号——颞区尤其是颞前区有可疑癫痫样放电源。

(待续)

摘自:现代电生理学杂志年12月第26卷第4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泰和脑电_

殷全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dejiexix.com/lxsh/5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